据《工人日报》3月30日报道,近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部分实体书店进驻外卖平台,消费者买书如点餐,几十分钟内图书可送达。
实体书店经营艰难,新冠肺炎疫情更导致雪上加霜。有调查显示,近90%的实体书店在疫情期间被迫停业,超过90%的书店几乎没有任何收入。
进驻外卖平台,看起来是实体图书“出海”的一个值得尝试的办法——消费者不来,那我就送上门去。但是,图书外卖这种方式真的可以扩大读者范围、线上线下联动从而实现书店自救?
价格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在入驻外卖平台的实体书店发现,上架书籍销售价格几乎都是原定价,即便一些店铺有满减、送优惠券等促销活动,仍无法跟电商平台上的相比。
想来,这是因为在一些电商平台的经营战略里,一直把图书当作导流的最佳选择之一,加上电商平台之间相互竞争、各种噱头的购物节,电商平台对图书类的补贴一直比较大。跟互联网电商相比,实体书店的家底儿还欠一点,在价格战上几乎不可能打赢。
此外,线上为线下导流受阻。开通图书外卖业务的店铺,大部分月销量都是个位数。可见要实现“通过线上业务为线下书店导流”暂时不可能。
外卖解决的大多是懒、难、急的问题,如不想做饭叫个快餐,情人节需要外卖小哥帮送下花,半夜感冒发烧需要买药等。而通过外卖平台买书不属于懒、难、急的任何一种——这本书就非得现在买、现在看吗?正如一位实体书店负责人所说,图书“急单”是小概率事件。一个现实的例子是,在疫情期间,图书外卖在很多人眼里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方便家长和孩子选购教辅资料,但店里99%的教辅资料销售量为零,是不是很尴尬?
更令人尴尬的是,一家月销量两位数的著名书店,其线上店铺销量最高单品竟然是书店咖啡馆的蛋糕和甜品。
实体书店需要革新,将目光盯紧线上是大势所趋,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改变而改变、为了创新去创新,吸睛、噱头可能是有了,但喧嚣过后仍要面对后继乏力的现实。
不少人说,实体书店存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虽然这是一种揶揄,但背后也包含着机遇。实体书店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地方,要与电商平台竞争,在价格战中突围,从自身独特的价值属性中找到突破口,才是最优方案。
近几年兴起的一些独立书店一直在致力于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意类、办公文具等周边产品。比如某书店推出的图书主题日历广受好评;一些书店设立了会员卡制度,通过举办线下会员活动,如签售会、讲座、沙龙等,吸引读者进店、入会,从而形成稳定客源;还有的书店延长营业时间,甚至24小时营业,打造成读者的固定第三空间。另外,增加咖啡馆、茶座水吧等配套消费,也可以成为一些书店增加收入的方式。
如果实体书店的创意、转型升级仅停留在口号、概念阶段,无法真正吸引到稳定客流。若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成为“网红店”,虽然有了高曝光度的利好,但如果在盈利模式、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难以提升,则仍难走出“虚假繁荣”的陷阱。
新闻推荐
成都读者杨女士:经常听到有人说“好像要感冒了,我先吃点感冒药预防一下”,这种说法可靠吗?康医生:普通感冒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