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
社区是人们居家的原点,是感触城市温暖的所在。一次次从家出发,一次次回到社区,忙碌的你,是否发现有些变化不期而至?
我们身边的社区,时不时会冒出一个个新“邻居”,带给我们欣喜。
它可能是一家新来的环保机构,让我们的社区变得更整洁干净;或是一家教育培训学校,让家人不再为孩子放学早发愁;可能是新开的一个社区养老院,让你不再为无暇照顾老人担忧;或是新开了一家无人超市,下班扫码就能买到净菜,做一顿可口晚餐……
“世界最佳居住城市”温哥华,用“完善社区”理念通过更多设施完善的社区建设重塑区域增长。社区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机会和便利,使居民的工作、生活与娱乐无需长途通勤。鼓励公共交通,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温哥华推行“宜居区域战略计划”二十多年,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中外,理想社区的名称概念虽然不同,但都包括共性特点,即宜人的社区环境、多元便捷的交通、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商业娱乐配套。这些公共服务与其背后的商业化逻辑,一同探寻着社区的输血造血功能。
理想社区,藏于公共服务中。
完善的公共服务,是人们对理想社区的朴素想象,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也成为国内城市最现实的实现路径。在这里,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发展成为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在这里,生活场景、消费场景、创新场景融合叠加,带给人们美好的体验、幸福的感知。
有研究证明,市民的大部分活动半径,是所在社区的15分钟步行距离内,大部分事务也在这个范围内完成。面对人口过度拥挤、交通日益拥堵、环境质量下降、服务供给不足等“大城市病”,进一步将资源下沉为社区赋能,于是15分钟公共服务圈(生活圈)成为了城市、市民共同的追求。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许多城市都在推进。
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高悬,又提醒人们“达到理想不容易”。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将生活圈作为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按照相关的标准,以家为中心的步行可达范围内,都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而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总体来看,这一生活圈的平均面积为3.1平方公里,平均半径1公里左右。在随机采样的1万个样本小区中,六项全部达标的小区仅占12%,而有44%的小区达标类型甚至不足三项。
先行城市的“破题与解题”表明,公共服务圈建设任重道远,它需要政府与全体市民为之共同努力。而公共服务所着力营造的,就是一个个理想社区单元。
理想社区,需要商业化逻辑。
发端于丹麦的“联合居住”理念,社区规划鼓励居民互动,强调居民参与设计过程,以及居民自我管理。这种共享型模式,生发出共享社区理念,影响着越来越多城市。国情有不同,理念可互鉴。国内社区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形成社会合力及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同行,NGO(非政府组织)、社会企业、专业化公司三重力量不断壮大,开创商业化的“新邻居时代”。
这样的邻居,是不断成长、深耕社区的NGO。在全国百强社会组织最多的广东,许多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在成都,220万志愿者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十年前从锦江区水井坊街道起步,到如今进驻成都六大主城区,还延伸至温江、新津、双流和雅安等区域的街道社区,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成都新开、调整部分假日公交专线 周末去凤凰山耍 可坐地铁接驳专线
■天府早报记者赵霞11月27日,天府早报记者从成都公交集团了解到,成都公交将于11月30日起,新开凤凰山公园地铁1、3号...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