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清渠浩浩不染尘 访流沙河先生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9-11-27 06:51   https://www.yybnet.net/

□ 陈柴

2019年11月23日15时45分,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书法家流沙河先生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8岁。为寄托哀思,表达对先生的敬意,今日本报特别刊发原特约记者早年对流沙河先生的专访,睿智、豁达、平和、广博在文中都有体现。斯人已去,作品永恒。

——编者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正是宜人的季节,我们叩开成都大慈寺路30号四川省文联宿舍流沙河先生的家。流沙河先生的夫人知道是“家乡来的”,轻呼夫君,先生步履慢移,钻出书斋与我们握手寒暄。

流沙河忆旧

故乡情深——聊发少年狂

报刊文章寻常见,不忍相扰难面师。沙河先生比想象中“年轻”多了:长发灰白相杂,脸庞略显有“肉”,唯微佝的背脊尚能辨别先生早些年的“风骨”。

我们转达了青白江人对沙河先生的问候,简略介绍近些年家乡的变化。沙河先生不住点头,听得认真、仔细。令人感慨的是,不知何时得知要开“省亲会”的他,专门题写了“故乡好”,把一份祝福、一份寄托、一腔乡情都融进重重的一纸题辞中。

这位受人敬重的学者、诗人、作家略有几分歉意道:“家乡几次请我摆龙门阵,都因穷忙未能如愿。眼下,我正抓紧修改《图说庄子》,许多活动都不能参加……”

沙河先生好些年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潜心做学问、钻纸堆。他这一说正好引证:“今年,四川省文联成立五十周年,必当热闹一番,我又能见到一些文友诗朋、学长学生,大家一起交流总结,更能引发一些东西,的确很有意义,可惜,手上的活丢不下,连这个会也参加不成了。上海出版社那年出了我的《庄子现代版》,没想到销路很好。喜爱的读者反映:书还是‘深’了些,出版社请海派名画家配图,邀我执笔配文,以期画文互为佐证,更耐读、更好看。庄子三十三篇的重新修订,要和出版周期衔接,诸多事务只择其急者就,所以,好多活动只能是心到了。”

时间,对沙河先生而言,意味着什么,但今天破例,总不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嘛。

“1995年我退休,无任何公职、顾问什么的。任省作协副主席时,已感公务活动甚巨,自己又难以履职,故连续请求辞去职务终获批准。虽不在其位,但‘活’却使我一直忙不过来。”

龙门阵又扯到《庄子现代版》上,“以前出版的不理想,这次修订本增加几万字,全书约32万字。”沙河先生治学严谨,容不得一点粗心,容不得一点马虎,无论诗歌、散文、杂文、评论,抑或几十万字巨制,短的百字小文,可以说每件都遵循“文章千古事”的古训,文笔美妙,用典精当,寓意深刻,堪称中国一流。这是他的作品广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如果以“花甲”为界,古稀之年的沙河先生为什么潜心研究庄子,我们从《自序二题》中找到答案——

“二十世纪最后十年,诗泉涸竭,心甚苦之。转思,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聊以自解。忽想起年轻时通读《庄子》,多所受益,至少减轻了头上右派帽子的重压,我便退步抽身,潜心温习,写《庄子现代版》。书成,人亦再生,由忧郁而欢快,由幽闭而放达……”

《庄》书脱稿付梓之日,沙河先生收获的快感决非一般作品所能替代,大有“白首高歌须纵酒”“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那是“减轻重压”后的快感啊!

什么叫“皓首穷经”?沙河先生善用行动作解。“忙主要著述之余,也写些轻松的短文、文史知识之类的小品。别看几百字写起来轻松,却要调动许多积累,查证许多资料。这就是学习、就是读书。我把一些兴趣转投野史、天文、地理、科幻,因为这类书籍读来轻松、有趣。有些历史事件,或语焉不详的,正史难以提及,而‘野史’正好填补‘正史’的不足。于我,读书是终其一生的事,增加自己的学识就是靠读书、学习,读书比摸笔方便,读书是娱乐。闲读、静学,钻入其中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影响范围广、发行量大、文化底蕴厚重的上海《新民晚报》几年前就为沙河先生开辟了《书鱼知小》专栏,沙河先生为其撰写的文字知识小品,以现代说文解字的方式,融入新的理念和个人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意寓隽永;一字一典,引人入胜。读之把玩,如米兰幽香,似橄榄甘甜。“硬是把枯涩的文字写活了,你们四川的流沙河!”上海的朋友如是称赞。我们提及此事,沙河先生却说:“死死握笔,太苦,太苦!”他边咂盖碗茶边摇头。

两岸诗桥——往来解乡愁

2003年中秋,福建省文联组织海峡诗会,致函邀请沙河先生。受邀的台湾诗友中,有大名鼎鼎的台大教授、中文系主任余光中先生。由一首《乡愁》神交,而成“当以同怀视之”的友谊,本当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的月圆之夜“隔海说诗”,然而,先生对我们说“我走不动了!”是精力不济?是文牍重压?答案肯定是后者。

时任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杨明照先生说:“写作,沙河先生的生命。”

我们注意到,提及余光中,先生眼里闪烁着神采。“这边”能认识“那边”的国学教授首推沙河先生的功劳。上20世纪80年代初,沙河先生读到余光中的《大江东去》:“大江东去,龙势矫矫向太阳。龙尾黄昏,龙首探入神光,龙鳞翻动历史,一鳞鳞,一页页,流不尽的水声……”余光中引起沙河先生注意;而余光中的《民歌》又让沙河先生惊愕;再到《乡愁》,更让沙河先生大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感叹。

1981年,青白江文讲所开课,沙河先生应邀返故里。他不谈自己的《故园八咏》,也不谈《草木篇》,而是大讲《乡愁》,动情处“会场如闻唏嘘声,有人拭帕掩泪流”,足见这首诗动人心魄,更见诗人说诗的无穷魅力。

“我读余光中,感到满足,并萌生了介绍台湾诗人的念头。”

是沙河先生对文学的执着、热忱,把《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台岛十二中年诗人》等介绍给了千千万万读者,架起了两岸文学沟通的桥梁,使“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这边和那边从此有了大范围的诗学交流。我们想,随着世事推移,它在文学艺术之外产生的影响,必将为中国文史卷留下重重一笔。

然而,对于今天的沙河先生而言,“俱往矣!”限时的采访随交谈主题的深入而延长。“福建诗会没去成,然而八月十五中秋我还是看了月亮。”刹那间,沙河先生未泯的童趣又跃入话题,“那晚,我与朋友登上高楼,抬头望河汉,冰轮挂天边,直到尽兴,算是过了传统的中秋节。”

学术之争——同行必有师

步步为营,诱“师”深入。我们定下的采访策略收到奇效,索性就文学艺术界当时的热门话题“金、余之争”请沙河先生谈谈看法。于此,不敢抱什么奢望,是囿于先生宽于待人、淡泊名利、不惹是非的性格。

然而,“同行必有师”,他以平和的口气、平稳的语调评价这事:

“金文明与余秋雨之争,我赞成金先生的意见。金先生曾参与《辞海》编纂,担任过《汉语大词典》编委,是老资格学者,一辈子研究文字的专家,有很多专著。他对余的作品提点意见,匡正错误是对的。”

先生的谦逊、为人、做学问的态度被广为称道。向他约稿,无论报刊大小,都是蝇头小楷,字迹工整,标点清晰,决无“乌猫皂狗”“腾蛇乘雾”之类。“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一次座谈会上,沙河先生介绍他投稿屡中的秘诀就是这一条占了不少便宜,引得会场一片笑声。我们不也从中看出沙河先生豁达大度的品质么。

风云散尽——变幻了时空

“老乡亲都想您回去耍耍。青白江桃花诗会每年都想邀请您,因为您忙,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明年我一定来!”说到成都,说到青白江,老先生又来劲了,“我差点忘了这事。去年,江苏美术出版社计划编套丛书叫《老城市系列》,已出版了老北京、老上海、老武汉、老昆明、老西安,而本该中间出的老成都却未出。有关方面请我写,我想,几十年来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没啥新意。我绝不重复别人,就把自己儿时接触到的民风民俗,了解的外祖父、父母亲轶事,上世纪40年代我所经历的事情,譬如‘老陕’开的当铺的结构、茶铺的堂倌等等,大凡知道的都写进去。出版社将原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档案馆所存的300多张老成都照片与我的文章一起编发,将于今年底发行。这也算为家乡作点贡献……”

听闻青白江近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文化事业方面,将修复旱八阵图、重振家珍祠、修葺文武庙等,对此,沙河先生赞扬青白江人的眼光和气魄,更追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风雨如磐黯故园”的岁月。

“1966年,我到城厢故园干活,抬电杆,从成钢到城厢镇,14华里,可以说每根电杆我都‘嗨哟、嗨哟’地抬过。五六月天气热,我们有的穿背心,有的干脆光胴胴,把一根根又重又长的电杆立起、栽牢;又当‘伏尔加河的纤夫’,背起粗长的高压线埋头使劲拉,硬是把那么粗的线拉伸、排好,那才叫‘汗滴禾下土’……”

“仅在青白江就干活12年,当锯匠、钉木箱、拉架架车,什么活都干。 匠活路极重,国家配的粮食定量四十五斤月月被我吃完。有多少次,日暮收工,大锯一放,全身都瘫软了,不由自主落坐在背后压马杆的大木料上,仿佛再也站不起来,必待一支烟抽完,才恢复一丝力气,站起来披衣服、穿裤子、趿鞋子,然后拖着两腿走回家去。夜间入睡以后,梦中还在哎哟、哎哟连天呻唤,而自己都不知道……”

沉稳的语调中,沙河先生对那段历史仿佛又“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

话语声声慢,淡茶袅袅香。听沙河先生摆龙门阵,似欣赏淡墨山水画,得慢慢品;又像温泉冲蒙山茶,得细细咂;更像解一则“卷帘格”,得久久思……

趁沙河先生入书斋为约稿报社题辞的空当,我们环视先生蛰居之所。这是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典型知识分子之家:自填自书的《满江红·卧疾反省》悬挂客厅一侧,博古架上远古的三星堆“千里眼”、一千五百年的“唐三彩”、近代的竹烘笼等连绵了起伏的历史;书案临窗,书橱墨香,明清式的茶几,座椅与案头上一摞摞线装书无意中增添了古色古香和凝重。倒是博古架一隔的饭桌壁上,装裱的宽85公分、长1.2米的摄影《荷》让学者之家平添几许现代色彩。画面勃勃荷叶迎风,冉冉红蕖放香。花,洁洁白白;叶,爽爽朗朗;干,挺挺立立——不也是先生精神的艺术效果图么!

“生涯背道不离经,水复山重花未明;行到荒原终有路,朔风扫地已凝冰。”我们正玩味著名杂文家何满子赠先生七言诗时,沙河先生已为报社庆典题写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条幅,铃上朱印,并小心用废纸裹卷,亲手交与我们,一再叮嘱向乡亲问好。

沙河先生送老乡出门,我们耳畔响起他的《别故园》:

……

曾经认为这里是终点站,

哪知前头更有遥远的路程。

我以微笑告别了历史,

手牵儿子跨出了柴门。

是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沙河先生已跨出这一步,走出青白江,走出四川,走向中国,走向更广的空间。

(本版图片由李海福摄)

左图:流沙河与作者合影

右图:流沙河题“故乡好”

新闻推荐

缓解家长“小升初”入学焦虑 成都市启动公办初中强校工程

自“成都有可能实行民办学校100%摇号”政策出台后,很多家长感到焦虑。为了建设一大批市民家门口的优质公办初中,缓解家长“...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清渠浩浩不染尘 访流沙河先生)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