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祖超(左)与李果(右)正在做手术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田琳琳
11月20日,62岁的患者王梅(化名)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微创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手术。据该院骨科主任顾祖超介绍,这台手术在中国大陆是首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王梅腰椎滑脱、脊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多病齐发,腰腿痛得没法走路,在床上躺了两个月,每晚只能靠止痛药勉强入睡。经手术,目前王梅已经能下床走动。
术中全程可视术后三五天出院
原有的传统融合手术,大都采取开刀或通道扩张的手术方式。不但会有8~10cm的表皮切口,手术过程中还会将患者体内肌肉剥离,暴露手术视野。创面大、恢复时间长,有的患者还需要卧床两个月,给患者带来身心负担。有的患者术后体内的肌肉还可能形成瘢痕,让患者在治好大病的同时留下后遗症,每逢下雨天就感到腰酸背痛。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的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融合手术,医生在王梅腰上切开两个1.2cm的切口,建立两个微创通道,一个放置直径约0.5cm不到的内窥镜,另一个通道放手术器械。表皮切口小,手术器械是经过肌肉间隙进入体内,几乎不带来额外的肌肉损伤,体内瘢痕形成的几率也大大减少。术后第二天就能起床活动,三五天就能出院。
此外,该院开展的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融合手术,通过内镜将患者椎管内的情况转播到大屏幕上,并用手术器械开展手术,在全程可视的情况下,成功将患者突出的椎间盘和增生的骨赘、韧带去除,减除了神经的压迫,帮助王梅缓解腰腿痛。又在内镜监控下放入椎间融合器代替了患者病变的椎间盘。随后,又切开两个1.2cm的切口,“精打细算”地利用之前的两个切口,一共植入4枚椎弓根螺钉,为王梅不稳定的脊椎加了一个“人工支架”。大大降低了风险、更好地保护了患者生命安全。
科室鼓励创新团队勇于探索
“手术时,器械通过通道进入患者体内,才能开展手术。通道要小于1cm,但又要能通过我们的手术器械,目前现有的手术器械要不就是内镜的,要不就是传统的,没有匹配我们手术的器械通道。”手术主刀医生之一李果说,为了找到一根大小合适、匹配手术的“管道”,他网购了很多种管子,“有吸管、电线管、PVC水管,买来以后又经过上千次的模拟实验,发现这些管子都不合适。”
偶然在一次手术中,手术台上的护士老师惊喜地发现,普通的医用消毒针筒也许可以改造使用。于是,李果用无菌手术刀,将无菌针筒加工成亚克力空心管的形状,终于成功DIY出一个手术通道。
如何将实验的无菌针筒运用到手术中去?李果说,首次做这样的尝试,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手术的前期准备,他都将自己的想法与主任顾祖超商量,反复论证,顾祖超不断鼓励他,并和他一起参与手术,才让手术如此顺利。
“我们科室主任一直鼓励职工勇于探索,积极学习前沿技术。一个月前,台湾一名微创双通道内镜融合手术专家到厦门开会,顾主任派我去学习。还派我们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请教国内顶尖骨科、脊柱外科戎利民教授。”李果说,他们能大胆探索,创新手术,源于科室一贯的创新文化。
从科室第一例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骨折,到通道下椎间融合术的实现,再到全内镜下椎间突出摘除手术,发展到现在的微创双通道全内镜下脊柱融合手术。手术水平每上一个台阶,背后都是骨科医生们下班后熬夜查资料,看国内外文献,反复做手术实验,不断努力的结果。
顾祖超介绍,目前,医院正在申请该项技术的专利,科室也将扩大应用,用先进技术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护航。
新闻推荐
邓伟华:“卖米”也能卖出好生意 天府早报专访四川杏华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揭秘绿色全谷物食品背后的故事
邓伟华■天府早报记者何颖实习生张倩在多数人看来,创业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利,而且创业的内容如果不是人工智能、5G、...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