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漂”刘尧最近学会了骑自行车。她说,这件事比学会开车更急迫一些,因为过不了多久,自行车会成为她生活与工作中最常使用到的必备工具。
老家在资阳的刘尧,现在是高新西区一家科技创新企业的员工。她就职的企业名叫成都恩驰微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高新西区的清水河片区。但那里如今有个新名字,叫做高新西区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也可以说,她正是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的一员。
产业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居住社区,那本是产业聚集的产业园区,但现如今,产业园区正在朝产城一体的生活社区转型。刘尧所在的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正是在以“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工作圈”为原则,要打造成为既有产业,又有完善生活配套的新型社区。
如今,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的产业已经聚集,人才公寓、医院、学校、生活休闲区等等一系列配套正在加紧打造。对刘尧来说,未来的一切生活与工作所需,都将在15分钟的路程内抵达。
“蓉漂”说
有湿地公园
更有工作机遇
刘尧大学毕业两年,如今在公司负责材料性能、参数的测试工作。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平日里要进行武器装备、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等领域的新材料的测量测试,科技含量很高,“觉得很能体现自我价值”。
她所在的企业,就位于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的“高新-成电合创空间”。这里是科技部正式批复的“无线通信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也是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众创空间,现在有68家入驻在孵企业。而“高新-成电合创空间”的隔壁,则是大名鼎鼎的华为未来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了大批的5G研发人员。
这么多的产业聚集于此,让大量人才也因此而汇聚。作为“蓉漂”,刘尧觉得这里为自己、为人才们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机遇、发展机遇。但更让她惊喜的是,她看到了周围的空地开始如火如荼地拔起座座高楼,而施工项目的名字赫然写着:“高新西区人才公寓”。
“后来我才知道,这一片在打造的是产业社区,现在正兴建的这些项目,有人才公寓、有医院学校、有湿地公园,还有生活娱乐等等的设施配套”,她和同事们如今都很期待,因为不仅有产业,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将成为工作居住一体化的新型社区。而她与同事们,很快就能骑着自行车实现上班、回家、休闲娱乐便利至极的美好生活了。
刘尧如今租住在距离公司三公里左右的小区,其实那已经是比较近的小区了。但公司周围的配套一旦建好,“这里就会成为我们理想中的社区的样子,骑个自行车,15分钟,什么需求都满足了”。
高新区说
围绕清水河
打造复合型廊道
其实未来也没有那么远。比如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中的清水河湿地公园,就已完成了大半施工。那里如今已是绿意盎然,步道、座椅、树木绿草,加上湍急的清水河,俨然是繁忙之中一处休憩赏水的好去处。
刘尧学会了骑自行车后,经常跟同事骑行到那里去走一走步道,看一看树与水。传统的居住社区大体都会有个公园,她想,那么自己所在的这个产业社区有个这么大的湿地公园,“自己真是赚到了”。
记者从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了解到,清水河湿地公园是高新区打造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一河一带”绿道体系,也是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构建的城市生活模型。那里将构建起生态景观体系、绿道体系、公园游憩体系,将为周边工作及生活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滨水游憩空间。而生态、宜居,加上产业发展与人才机遇,这正是产业社区要实现的愿景。
事实上,当前,成都高新区根据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现有产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分布情况,统筹规划了产业细分、功能匹配、空间聚集的六大产业社区。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加快从传统工业园区向产城一体生活社区转型。位于清水河两侧和西源大道与绕城高速交叉口周边片区的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正是其中一个。这一社区规划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规划围绕“电子科大(科技创新)-无线众创空间(创新孵化服务)-华为成研所(产业研发聚集)”轴线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链,实现创新驱动转型。
此外,社区还将围绕清水河轴线完善商业、居住、休闲等全方位商服配套,实现产城融合提质,打造“研发+教育+智造+生态+生活”的复合型廊道。目前,位于该产业社区的西区人才公寓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建成后将满足约1万人的居住需求。社区内配套幼儿园、配套小学等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成都说
要为企业员工子女
提供就近入学条件
产业社区,说新也不新,因为围绕产业的人一直都在;说不新也新,毕竟,成都是把产业社区纳入社区发展考虑的,为数不多的城市。
过去有关社区的划分,其实大多都是以城、乡两级为主。日前,成都在《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中,新增了产业社区,并把合理数量区间划定为250至350个。
产业社区与城市总规里优化城市空间、重塑经济地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有关。成都明确要通过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推动经济发展,而规划的产业社区,则主要集中在66个产业功能区里面,其治理模式和发展要求发展内容和普通社区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清水河创智产业社区,就是结合周边毗邻的电子科大、无线众创空间和华为成研所,以无线通信产业为主题的社区。
但产业社区的治理,也依然遵从了“以人为本”的逻辑。
比如,规划围绕就业人群在住房问题上的痛点,产业社区就以“职住平衡”为目标推动配置适宜比例的住宅、人才公寓、宿舍、公租房等居住空间,在员工较为集中居住的区域设立共享会客厅、共享娱乐空间、共享洗衣房、共享厨房等。
而针对就业人群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规划提出社区应为企业员工子女提供就近入学条件,合理配置中小学、幼儿园,引导社区内教育资源接入名校名师远程辅导平台。
根据规划,未来成都还将针对产业社区,从功能配套、组织构建、服务模式上研究新政策、出台新措施,破解产城分离、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邹悦 摄影记者 吕国应
新闻推荐
记者11月22日从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20日起,成都三环路沿线多条公交线路站点告别了“拗口烧脑”的旧站名,正式...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