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根据刘慈欣的作品改编上映的《流浪地球》实现了口碑和票房齐飞,让不少人直呼该片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2000年,《流浪地球》在《科幻世界》首发,从铅字到光影走了近20年,刘慈欣说:“我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种电影在我们国内5到10年之后才能出现,没想到第一部这样大成本的科幻片就大获成功。”,中国科幻影视化要珍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科幻文学到电影,剧本改编无疑是重要的一环。《流浪地球》进行剧本改编时砍掉了不少故事线,曾有创作团队问刘慈欣这种改编是否让他满意,“我满不满意不重要,关键是观众满不满意。”刘慈欣认为,电影改编是否尊重原著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他以《安德的游戏》和《火星救援》两部科幻片举例,这两部遵循原著改编而成的作品,一部票房和口碑都扑街,另一部却成了爆款。他强调,小说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学形式。其中,电影受到市场、成本等制约较大,原来写给科幻迷看的作品,必须变成让所有层次的观众都能够接受的故事。
龚格尔也直言,小说和电影是两个不同的载体,因此在改编时难免需要“取舍”。
不要盲目崇拜好莱坞
在中国科幻电影渐入佳境之时,难免有人会将其和好莱坞科幻相比较。江晓原认为中国影迷低看本土科幻电影和盲目崇拜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观念亟需改变。他提到年初《流浪地球》上映时,不少人在网络媒体上采用“双重标准”对中国科幻进行挑刺,商讨里面存在的科学硬伤,“但同样的硬伤也曾出现在很多好莱坞电影里,我们应有自己的科幻自信。”
刘慈欣还提到《流浪地球》里把地球当做一个宇宙飞船去推动这种未经市场验证的创意,在好莱坞绝对不会被采纳。好莱坞电影有一整套完整的筛选体系,最终筛选出的剧本和创意,都是之前通过大量低成本科幻影片或小说进行市场试水后,证明观众能接受才会最终被采纳使用。江晓原补充,《盗梦空间》中“梦境植入”的创意,之前就有约15部电影里使用过,“这种被市场验证的成熟创意才会用到大片里面去。”
龚格尔认为,中国科幻电影在视觉语言上跟好莱坞有较大差距,但中国本土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中,对整个世界的构建有中国特有的思考和智慧,“在看见不足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珍惜自己的这些核心竞争力。”
同步播报
c刘慈欣为成都申办世界科幻大会点赞
□宋楚翘 本报记者 王若晔 蒲香琳
11月21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前一晚,科幻作家刘慈欣刚下飞机,就接受媒体采访,同时接受采访的,还有《流浪地球》制片人龚格尔。
对成都正在申办世界科幻大会一事,刘慈欣认为,成都最大的竞争力是有很长的科幻传统,成都的《科幻世界》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一度也是全球最大。这本杂志培养了大量作者和科幻迷。成都作为休闲城市对科幻业也很有吸引力。
龚格尔表示,国内没有其他任何城市像成都一样,在科幻领域有着足够的产业基础、底蕴、情怀还有吸纳能力。
今年是《科幻世界》创刊40年,刘慈欣介绍,他的第一篇作品以及大部分作品都发表在这本杂志上。因为这部杂志,他从一个科幻迷变为作者。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国内唯一可以发表科幻作品的平台,培养了大量的科幻读者。
新闻推荐
美国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苏珊·帕尔梅:科幻小说要以读者为主
美国科幻作家、2018年雨果奖获得者苏珊·帕尔梅是第一次来成都,她觉得成都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城市。“我看过许多短篇的中国...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