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从10月18日起连续推出《走进成都产业功能区》系列报道,从产业形态、集约发展、功能品质、体制机制等不同维度深度聚焦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实践创新,不仅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也引起了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两位专家专门撰文阐述了对于产业功能区建设的观点和建议,本报特摘其精要,以飨读者。,是有益尝试,也是变革创新。
产业功能区是现代产业空间组织方式的创新
◎戴宾(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以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成为我国工业主要的空间组织形式。我国的产业园区已有35年的发展历程,在促进和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时至今日,产业园区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难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一是主导产业功能不突出,园区产业同质化发展;二是仅有生产制造功能,园区功能单一;三是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专业性设施不配套;四是产城脱节、职住分离。因此,我国的产业空间组织方式面临创新的发展要求。
成都提出的产业功能区建设理念正是顺应了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变革的要求,是我国产业空间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新时期成都在产业组织方面的重大创新。产业功能区建设的重大创新意义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突出了产业地域的主导产业功能。成都的产业功能区建设要求从全球产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握现代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立足区域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细分产业领域,将产业发展集中到某一小类产业或行业,聚焦到这一产业领域的若干技术发展方向和产品发展方向,从而使产业功能区的产业发展站在了全球产业发展的前沿,选准了产业发展的切口,抢占了产业发展的高端,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比较竞争力。
二是有效避免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成都的产业功能区建设按照产业功能区群来规划组织,即在全市范围内一个主导产业落实到几个产业功能区,形成一个产业群体。围绕这一主导产业,每一个产业功能区找准各自的细分领域和自身的产业功能定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产业整体。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不同产业地域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有利于建立形成本土产业分工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全国和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产业群。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更加专业。由于产业功能区有精准的主导产业定位,因而有条件根据主导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要求,配套建设更加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设施,满足产业发展的专业化需求,为企业营造出更加有利的生产环境。
四是促进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成都的产业功能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复合了与主导产业活动直接相关的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市场调查、广告设计、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分销渠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生产性服务,推动了产业园区由单一功能园区向复合功能园区的转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邻近使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服务于生产活动,从而增强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了制造业的赢利能力,为制造业带来了更大的外部性知识收益。
五是为人力资本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产业功能区通过产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借助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的有机复合,为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创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提供居住、消费、医疗、教育、休闲游憩等生活性服务,更有利于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专业人才。
六是形成产业社会系统,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成都的产业功能区建设通过构建产业社区,为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各类服务人员提供和营造了一个沟通交流、互动学习的空间和场景,强化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和集体学习,促进知识的产生和知识的分享,从而形成一个产业社会系统。这个产业社会系统包括一定的社会关系、行为价值规范,结成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成为人际关系融洽、创新氛围浓厚的产业社区。
产业功能区是破解特大城市发展瓶颈的有益尝试
◎石敏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
成都市于2017年7月作出了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的战略决策,把产业功能区建设作为增强城市功能支撑、构筑产业发展优势的主要抓手。两年多来,成都市不断深化认识,积极探索规律,建立制度规范,产业功能区建设呈现出健康的发展态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一般来说,产业区包含五点核心内涵:一是中小企业形成的空间集聚;二是从事某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三是中小企业之间具有纵向、横向的紧密联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这种联系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中小企业之间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具有相应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产业发展具有文化和社会上的根植性;五是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地域范围,在地域范围内有相应的公共的、私人的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空间集聚。
20世纪80年代,新产业区理论应运而生。新产业区是指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在一定地域内集聚而成,以本地网络和根植性为特征,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企业综合体。在我国,与产业区相似的产业园区蓬勃兴起,往往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发展等重要使命。
成都市对以低成本、低门槛、高补贴吸引产业集聚的工业园区1.0版,和以优惠政策引导和产业补贴吸引技术密集型企业聚集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版进行了认真反思,提出了以功能复合、宜居宜业为导向的产业功能区3.0版。可以说,产业功能区是产业园区模式的升级版,其实质是从企业集聚为导向的产业园区,走向产城融合、功能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新城市空间载体。
与产业区、产业园区等传统模式相比,产业功能区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产业空间载体。产业功能区实行产业集群成链发展,以完善的协作配套能力和要素获取便利性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打造特色产业优势区;以集约高效理念集聚先进要素,推动土地、资金、人才、创新资源向产业功能区集聚,打造创新要素聚集区。从这个维度上看,产业功能区与浙江等地的特色小镇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社区。按照产业功能区的发展理念,“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城市新区、特色街区”,要以产业社区为单元建设高品质功能设施,以产业特质为牵引布局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型功能平台和生活性服务平台,推动人城产关系从割裂状态向联动发展转化,打造服务完善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社区。
产业功能区是破解特大城市发展瓶颈的有益尝试。当前,随着城市扩张和人口增多,大城市普遍面临资源要素约束和环境容量趋紧的双重压力,亟须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重点研究了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与土地开发和产业园区主导的传统营城模式相比,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的产业功能区,推动城市人口和产业在产业功能区集中集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本地配套,功能区就业人群在本地消费,实现小尺度空间的区域性产城融合,可以有效调节职住平衡,降低长距离交通出行比例,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占用,有助于提升资源要素集约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增强特大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新闻推荐
第五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在成都落幕本报讯(记者李婷)11月7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西部交...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