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内在售的最贵的商品是这把闲置的吉他,标价500元较贵重的闲置物品,锁在玻璃柜里
几个布娃娃坐在进门的正前方,眼睛注视着进店的每一个顾客,只要20元就能将它们带走。门外,刚刚到达不久的几款儿童踏板车依次停放着,尽管早该去趟清洗店,但彩色的车身还是让它们很有竞争力。
这是一家“二手商品”店。来到这里之前,“商品”们大多被埋藏在“垃圾”箱里。商店负责人陈天亮将它们带到了店内,希望继续发挥它们的功能。它们以10到20元的均价出售,重新走进家庭。
效果似乎还不错,陈天亮算了算,从9月30日正式营业,一个月就卖了8000余元,这就意味着有400到800个“垃圾商品”找到了主人。
专注二手物品的“垃圾店”
这次,垃圾分类又有了新的“分类”方式。它们变换着身份,走进店铺,摆上货架,贴上价签,等待着新的主人将它们带走。
近日,成都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办事处红花社区的一间门店内,开起了一家“垃圾店”。一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在社区的支持下,将通过回收而来的废旧物品重新摆上货架,出售给有需要的人。
陈天亮是这家店的负责人,开店前,他已经做了3年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工作。“其实也就是垃圾分类,我们现在在成都主城区已经投放了1000多个大型的蓝色回收箱,针对有害物质和可再利用的废旧物。”
“目前的垃圾分类主要有四大类,我们这一类叫‘第五类垃圾’吧。”陈天亮介绍,按照相对传统意义上的垃圾分类,以成都来讲主要为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这些分类的垃圾在进入后端时,一般根据资源类型进行再次处理,比如书籍就卖废纸,一些金属物件就卖金属,但事实上,很多‘垃圾’其实是可以再继续使用的,再次发挥它的作用。”
这一点也在其投放的蓝色回收箱回收到的物品中得到体现。陈天亮说,1000多个回收箱,回收回来的物品70%都是可以循环再利用的。而此前由于没有去处理,只能出售给下游公司,“从经济角度来讲浪费严重。”
于是,经过考察,陈天亮决定将这些可以继续使用的“垃圾”重新变为商品进行出售。这一想法得到了街道办和社区的支持,今年9月30日,经过筹办,这家专注于二手物品的“垃圾店”开业了,店铺经营所得的20%也将用于社区的公益支出。
平民的价格 最贵也才500元
这家二手商品店跟日常所见的二手市场、跳蚤市场以及一些互联网二手物品售卖平台又有什么区别呢?陈天亮介绍,主要的区别在于这里的商品更日常生活化,价格也更加的平民,同时是垃圾分类末端处理的一种形式,“成都现有的二手店基本都是奢侈品,另外这里很多的东西在网络上价格甚至比运费都低。”
记者在店内看到,目前店内商品种类包括书籍、儿童玩具、衣物、乐器、各类摆件、体育用品、卡通娃娃、数码产品等等,“大概有千多个商品”,而在价格上也确实相对平民。大部分商品的标价均在10到20元左右,部分商品价格根据原有商品的新旧程度而定,如最贵的一件商品,一把吉他标价500元。
据陈天亮介绍,自开业到现在的一个月时间里,共计卖了8000余元,而按照10到20元的均价算,相当于有400到800件二手商品被卖出。“这些被作为垃圾丢掉的东西,重新发挥着价值,循环利用起来。”
不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记者看到,一些二手商品相对而言仍旧太过于原生态。在对这些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重新售卖的过程中, 对物品本身的清洁及卫生消毒处理工作还有欠缺。陈天亮坦言,这也是接下来需要完善的地方,初期,其运营成本还不足以支撑这类处理工作。
“我们也会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客人讲,这些物品来自哪里,因为需要他们的理解,特别是对这种理念的理解。”陈天亮介绍,从目前的营业来看,年轻人更加接受这些二手商品,中老年人则要少一些。
旧物赠送、寄售通通接受
“生活中很多人家里都有一些不用的东西,到最后其实都是丢了的,这个店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可以针对这一部分物品的价值,让它循环起来。”陈天亮介绍,店内的物品除了来自“垃圾分类”外,还增设了另一项功能,即可以接受废旧物品的赠送,以及废旧物品的寄售。“如果一个人的家里有一些东西不需要了,可以送给我们,也可以寄存在这里,让我们代为出售。”
在店内,记者也找到了部分在此寄售的商品。门口一辆完好的婴儿车,售价为50元,店内一些几乎全新的儿童玩具,价格则在10多元左右,一些旧书也以较原价相对低的价格出售,一些儿童滑板车的价格甚至低于10元。
陈天亮介绍,从目前这家店的经营状况来看,一月的运营成本与营业额相近,略有亏损,不过相信后续会有进一步的好转,“现在晚上人是很多的,另外经过我们在小区、商场、学校等一些地方开展的垃圾分类活动,会让大家更加接受这种二手商品。”
陈天亮说,接下来,将有多个新店在不同位置开业,让“垃圾”发挥更大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新闻推荐
71岁退休数学教师 写诗近千首赞祖国河山 双流教师邹清林:留下记忆,以后走不动了可以随时翻阅
邹老师与夫人在天池合影71岁的双流中学高级教师邹清林,退休以后饱览祖国大好山河,每到一处必赋古体诗若干首,与风景照片一起...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