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真正了解那段历史,才能唱出不一样的感情。”满头银发的郭淑珍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中气十足。郭淑珍作为声乐界泰斗级的人物,几十年来桃李满天下,么红、孙媛媛等著名歌唱家都是她的学生。她一直叮嘱自己的学生要了解历史,为人民而歌唱,才能唱出触及灵魂的好作品:“在创演《黄河大合唱》初期,大家都是抱着为祖国牺牲、抱着必死的决心,用作品捍卫祖国的尊严!要和日寇抗争!”,成都唱响《怒吼吧!黄河》。
《黄河大合唱》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举国上下十多二十岁的热血青年,目睹了上海、武汉等地接连沦陷,十分愤慨。张安东追忆,光未然也是其中之一。1939年2月26日,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去医院看望因骨折住院的老友光未然。二人相见后,光未然下决心把心中正在构思并逐渐成熟的长篇朗诵诗《黄河吟》,直接写成一部大合唱歌词,以表“沦陷之痛”。在此后的两周内,光未然连续五天在病床上口述了整四百行的“大合唱《黄河吟》”八段歌词,由胡志涛笔录成稿。冼星海开始谱曲,随后这八段歌词也成为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章节。
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冼星海在当时笔记中写道:“《黄河》的创作,虽然是在一个物质条件很缺乏的延安产生,但它已经创立了现阶段新型的救亡歌曲了。”冼星海认为《黄河》的歌词虽略嫌文雅一点,但它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有直接配合现阶段的需要,指出“保卫黄河”的重要意义。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人震撼。
代表的时代精神正不断传承
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也是中国新音乐的代表作,是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和西洋作曲技法完美结合创造的典范。黄炜认为,它具备宏大的民族音乐史诗的规模和制式,独特的诗歌剧式结构,完整多样的合唱形式,以及典型的诗歌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的象征意味,个性而全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场历史危难中的伟大与坚强不屈。“它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合唱艺术经典,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杰作。”
“《黄河大合唱》背后还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它代表的时代精神正不断传承。”黄炜说。80年前国难当头,两个年轻人有着一样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在1937年初识,冼星海31岁,光未然23岁。郭淑珍动容地说,从某种意义上,《黄河大合唱》也是一首“青年之歌”,当时无论是创作者、演唱者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她认为:“无论在什么年代,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感情,永远都不会变。祖国的未来最终是留给少年的,少年强则国强。”
新闻推荐
优阅空间创始人李佳音:创立成都首家付费自习室打造公众学习“毛细血管”
优阅空间创始人李佳音:李佳音安静、舒适的自习中心。近日,付费自习室再上热搜。去年5月份,成都出现了四川省首家“共享...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