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堪称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最密集的遗址。
专家认为,金沙遗址在保护与利用上颇为成功,在全国大遗址保护中都算得上典范。
2011年12月,“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成为最具符号性的成都标志。
2016年11月,金沙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单。
横空出世 原址保护与建设
2001年2月8日,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某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施工。刹那间,泥土中透出耀眼的白。谁也没有想到,随着成吨的象牙、成千的金器、精致的青铜、精美的玉器陆续出土,沉睡了约3000年的古蜀金沙王国毫无征兆地重见天日。
金沙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商末至西周时期(距今约3200年—26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目前,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堪称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最密集的遗址。金沙遗址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我国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金沙遗址的发现把成都的建城史提早到3000年前,为成都城市文化找到了根源,也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证据。金沙遗址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共同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
如果说金沙遗址的横空出世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意外,那么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立则是多方审慎考量、合力推动的结果。当时,成都市刚刚完成旧城改造,周边片区已规划成寸土寸金的城市发展集中区。如何协调处理好保护历史遗迹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是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成都市政府快速反应,果断叫停周边20多个正待新建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随后根据专家论证会的意见,迅速调整遗址周边规划,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各方配合的遗址保护格局,将城市中心区域400多亩业已转让开发的土地回收,明确划定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大力支持在遗迹原址修建一座以保护、研究、展示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为主的遗址类博物馆。
2007年4月16日,设施先进、造型新颖、理念超前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一座集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博物馆,其中两大主体建筑——遗迹馆和陈列馆,分别位于摸底河的南北两岸,一圆一方,刚柔并济、相得益彰,成为代表成都悠久历史的标识性景观。周边金沙片区迅速集聚文博旅游、高端商贸等产业,如今已是成都宜居宜业的片区之一。
“新世纪之初,经济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金沙遗址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保护并向公众展示开放,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以及广大考古工作者和成都市民等多方力量的鼎力支持和共同推动。”当年参与了金沙遗址部分发掘工作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教授赵德云认为,金沙遗址在保护与利用上颇为成功,实现了大遗址保护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和共赢发展,“在全国大遗址保护中都算得上典范”。
金沙遗址博物馆为国家文物局确定的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
截至目前,已有数百万网民通过线上方式浏览过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藏品。
要着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址“活”起来,以“古蜀文明遗址”整体申遗,带动四川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破解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委员建言 助推保护与利用
“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去年5月,全国政协调研组来川就四川省大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开展监督性调研。在深入考察了解三星堆、金沙等遗址保护、发掘、利用情况后,调研组认为,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着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址“活”起来。
今年年初,民进四川省委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迎接文旅融合新时代的建议》集体提案,其中建议以“古蜀文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使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共同形成“‘古蜀文明’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双引擎”,继续推进“古蜀文明遗址”申遗工作。
成都市政协委员、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的一份提案中,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建议,如成立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机构,加快金沙遗址文物库房、文物保护中心等保护设施的建设等。“要加强并完善遗址本体保护。”她进一步提出,可依据前期科学检测数据,制定相关保护性设施提升方案,利用多学科手段实现对土遗址、象牙等脆弱文物的保护,并做好历年金沙考古工作成果的梳理与研究。
省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赵川荣建议,以“古蜀文明遗址”整体申遗,带动四川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古蜀文明的研究、展示与宣传,大力弘扬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破解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认为,应探索以人文底蕴深化公园城市内涵、创新大遗址保护利用融入公园城市的发展模式。他建议,将金沙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相融合,诠释绿色生态的价值追求和公园城市的成都表达,为助推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作贡献。
“要创新思维、开拓进取,探索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和新格局。”王方建议,继续打造“成都金沙太阳节”品牌,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紧密结合。“应更加注重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吸引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赵川荣表示,通过打造“金沙青少年体验区”模拟考古、开展“小小讲解员”职业体验以及“金沙文化走进校园”等各类主题活动,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学中思、思中乐,“借此带动提升大遗址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达到新的高度”。□本报记者 周慧
走向世界 增强互动与交流
来自菲律宾的Amy前两天收到了朋友赠送的金沙遗址文创小礼品,她很是喜欢。得知金沙遗址博物馆就在成都市区,Amy表示,周末一定要抽空去看看,“可以更多了解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
文创推广只是近年来金沙遗址博物馆践行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交流的方式之一。这些年来,金沙从未停止走向世界的步伐。除依托金沙文化创作了4D电影《梦回金沙》、杂技剧《魔幻金沙》、诗集《金沙物语》等,用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让金沙文物“活”起来外,还通过线上线下、对内对外的互动交流,架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2013年,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加入谷歌艺术计划,向全球网络用户展示神秘的古蜀金沙文化,与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时展出。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数百万网民通过线上方式浏览过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藏品。金沙遗址博物馆还携手三星堆博物馆启动“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珍宝展”巡回交流展,远赴美国、新加坡等地展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摩洛哥当地时间9月3日晚,“太阳神鸟”金饰(复制品)在摩洛哥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亮相,拉开了“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特展”的帷幕。此次展览除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部分文物艺术品外,观众还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实现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虚拟参观;或使用平板电脑扫描互动装置“魔盒”,从多个角度观看文物的三维动态视频。
朱章义说,他们不仅通过策展主动“走出去”,还经常性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引进来”,“进行深入广泛的专业互动与交流”。
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传承和弘扬金沙文化,作为国家文物局确定的首批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积极采用新技术,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与利用,开启了“智慧金沙”的实践探索。“金沙智慧博物馆建设主要涉及业务管理、文物保护和公众服务三个方面。”金沙遗址博物馆科技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彬介绍说,目前他们正着手全面梳理整合考古及文物数据资源,促进金沙遗址保护与馆藏文物的信息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智慧导览系统、“再现金沙”VR展示系统、线上虚拟展示系统等。
“通过精密的三维数据采集与建模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比如青铜立人开口讲述自身细节及内涵信息,正是这项工作成果的小小展示。”吴彬提到了前不久荣获国际奖项的短视频《细说青铜立人》。
“今后我们将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将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管理中,让金沙做得更多、走得更远。”朱章义表示,将通过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把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关系了解得更加清楚,找到更加有力的证明,为“古蜀文明遗址”申遗打下坚实基础。
赵德云对此表示赞同,认为有必要弄清楚宝墩古城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的来龙去脉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尽管目前已基本形成年代框架,但需要用更丰富的实物和更细致的研究来补充细节。“应对金沙已发掘文物进行再研究再解读,为今后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赵德云表示。
“目前,我们最大的短板是研究人员相对匮乏,存在年龄断层、人员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朱章义直言当前金沙面临的瓶颈,认为下一步还需要努力带好队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和保护中来”。
走进金沙 再现灿烂与辉煌
2005年4月8日,音乐剧《金沙》在北京保利剧院公映,一鸣惊人;同年5月22日,《金沙》在成都金沙国际剧场(原名)开始正式演出;2006年初起,《金沙》启动全国巡回演出……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开馆之前,就以艺术的方式先声夺人、广为传播,大大提升了知名度。
2005年8月,“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11年12月,“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又作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成为最具符号性的成都标志。从代表中国文化遗产到代言成都城市形象,“太阳神鸟”跨越约3000年的时空,承载着古蜀人与现代人的希望与梦想,在更大更广范围内传播、普及,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金沙。
“2009年11月,我们的基本陈列‘走进金沙’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朱章义告诉记者,“10年过去了,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金沙在展陈设计上依然不过时。”他谈道,金沙遗址博物馆不仅大胆创新,用全新展陈理念与管理模式彰显出大遗址保护的阶段性成果,而且理念超前,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遗址保护范围地势低洼的特点和位于城区的特殊环境,对金沙遗址保护范围地表实施回填保护后,大量种植了银杏、水杉等可以遮挡周边建筑的高大植物,改善和优化了大遗址保护环境。
初秋的早晨,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记者再次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进入遗迹馆,第一感受是空间开阔而敞亮。这得益于发掘现场的大跨度钢结构建筑设计,最大跨度超过68米,不仅有效改善了祭祀遗迹发掘区遗址的保存环境,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创造了条件。踏上木质步道,可以近距离感受当初发掘现场的魅力,一种历史穿越感扑面而来。
陈列馆位于摸底河北岸,是一座呈斜坡状的方形全钢架建筑。主题展陈“走进金沙”由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5个展厅组成,以重要遗迹和遗物为主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多角度展示古蜀金沙王国的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等,生动再现古蜀金沙的灿烂与辉煌,立体复活那段失落的历史。
特别是第四展厅作为珍宝馆,重点突出了“太阳神鸟”金饰的神秘与高贵,将这件直径12.5厘米的珍贵文物置于圆形展台中心,在上方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圆形藻井,藻井中央以破空而出的一道光,直射在缓慢旋转的“太阳神鸟”金饰上,旋转的水晶柱上方交替呈现“太阳神鸟”幻影,令观者无不为之惊叹。
2010年10月,金沙遗址博物馆入选我国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2年11月,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11月,金沙遗址与四川其他8处大遗址一起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单;今年3月,金沙遗址作为“古蜀文明遗址”之一再次入选《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这些都是对金沙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的肯定,更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做好金沙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朱章义表示。
“太阳神鸟”金饰
荐宝人: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 朱章义
文物档案:直径12.5厘米,厚0.02厘米,重20克,含金量高达94.2%。整体为圆形,图案分为内外两层,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出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该藏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是古代人民深邃的哲学宗教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馆长点评:“四鸟绕日”图案,充分表现出古蜀人对太阳和鸟的崇拜,是研究古蜀国宗教祭祀活动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重要物证。
大金面具
文物档案: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10.7厘米,厚0.08厘米,重46克。金质,整体呈立体脸谱,脸部丰满,表情威严。该器是目前中国商周时期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一件金面具。
馆长点评:面具是一种通神娱神的工具,反映出古蜀社会祭祀活动的昌盛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十节玉琮
文物档案:高22.2厘米,上宽6.9厘米,下宽6.3厘米。青色,质地温润。为长方体柱,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制作十分规整。此玉琮从形制、纹饰、琢刻工艺上都与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十分相似。
馆长点评:这件玉琮从良渚辗转流传至金沙,作为“沟通天地”的神物被古蜀人视为“国之重器”,充分体现了古蜀文化开放包容和交流融合的特质。
青铜立人
文物档案:通高19.6厘米,青铜质。立人头戴有13道弧形齿饰的太阳帽,脑后垂下的为精心打理过的发辫,双手于胸前作握状,高高站立于插座上,极具三维空间感。这件青铜立人与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十分相似,昭示着古蜀文化的延续性。
馆长点评:青铜立人神情肃然地站在高高的地方,似乎主持着一项神圣而重要的仪式,推测他应当是执掌古蜀王国宗教权力或行政权力的首领或上层贵族。
□本报记者 周慧 整理
本版图片由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环球之星特技飞行表演队是5机编队造型,其高性能的特技飞机Extra精通翻滚、翻筋斗、甩尾、垂头及古巴八字飞行,并...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