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奋进。
9月28日,“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华区龙潭印象摄影展”在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国机西南大厦开展,活动由成都龙潭总部新城管委会主办,本次摄影展将持续到10月7日。
在现场,数百幅照片将功能区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变化直观呈现,深度彰显出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帧帧照片,是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10余年来交出的答卷。
就在10天前,9月18日,距成都首次提出全市统筹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两年,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举行,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认识再深化、行动再优化、发展再提升。
“近年来,我们按照‘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保障在机制’产业功能区建设总要求,不断持续深化认识,积极探索规律,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精准锁定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为主导,共享经济为特色的产业主攻方向,科学确立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新经济·生态城’奋斗目标,以\‘强产业、优配套、美环境、树形象、争一流’五大攻坚战为抓手,着力构建一座产业特色鲜明、资源要素可及、配套功能完善、宜人宜业宜居的现代产业新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发展之变
“重生产轻生活”
变“让产业功能区如同生活社区”
在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企业员工张海早上7点起床,8点出门送娃,再去单位开始一天工作。午饭后,在办公室楼下买杯咖啡,下班回家路上买好晚饭材料和第二天早餐……
这是一个上班族最基本的一天,也折射出一个城市社区最基本的雏形:公司、学校、购物中心等都在一个“圈子”里,这样多个城市社区组成的“圈子”,正是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的现状。
曾经,紧临东三环路的龙潭片区,是一个老场镇,虽与成都市中心近在咫尺,居民却连用水用气都困难,购物出行很不方便,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为顺利推进成都市“东调”战略,2003年,成华区在这里启动了“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
“建设初期,主要以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为主,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能耗的都市工业,并接纳部分适合留在中心城区发展的‘东调’企业。企业扎堆,基本没有生活服务功能。”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
2009年起,功能区探索总部经济发展新模式,重点发展以机电研发、销售、结算及行政办公为主的总部经济,商住、商务等必要配套有所补给。“但重生产发展、轻生活服务状况依然明显。”该业内人士说。
转变发生在2017年,功能区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建设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遵循“人—城—产”逻辑,秉持“独立成市”“产城融合”理念,着眼补齐“产业、配套、要素”三大短板,科学规划“两心一轴四片多节点”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聚力打造一座高品质产业新城。
“将产业功能区打造得如同生活社区,这是成都市委建设产业功能区的要求,也是如今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在实践中的共识。”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8月8日,龙潭两宗相邻住宅用地走上拍卖台,采取“配建并无偿移交固定体量人才公寓面积比例+限价竞买+续竞配建并无偿移交人才公寓面积比例”方式拍卖,最终由知名地产商万科、保利竞得。同时,呈祥国际项目打造的四川首家集中式智能化服务型人才公寓将于年底投用。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人的重要性被放在了第一位。人才公寓的建设,是功能区着力打造高品质社区的现实写照。”业内人士评价说。
2018年来,功能区调整约2000亩工业用地为住宅、商业及公服配套用地,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新空间,织补功能新配套;着力建设完善八横九纵市政骨干路网与地铁8号、9号、17号线构成立体交通体系,实现与成绵成南等四条高速公路、成都东客站无缝对接,公交线路也由原2条区间线路增加到9条城市线路,出行难题有效缓解,城市功能逐渐完善。
创新创业人才最关心的医疗、教育等配套不断完善。成都市二医院龙潭分院(三甲医院)主体即将完工明年投用;6万平方米的顾连国际康复医院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设计中,明年即可投运。龙潭片区无大型医院的历史也将由此终结。
2所配套幼儿园已竣工、2所配套小学正加快建设、1所高品质私立幼儿园正加紧洽谈、1所国际品质学校正加快引进;中粮珑悦锦云、奥山冰雪小镇等高端商住配套加快补给,15万平方米的新经济服务中心进入装修设计阶段,“企业办事不出功能区”将变为现实。
功能区围绕“人”做文章,通过优质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目前,已汇聚各类人才约2.9万余人,本科学历8500余人、硕士学历1200余人、博士以上学历100余人;外国专家及留学归国人员60余人;高技能人员28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4700余人;人才聚集促进了产业聚集,弥补了传统短板。
一座配套完善、职住平衡、人才荟萃、活力强劲的产业新城正加快呈现。
产业之变
“重地理集中轻产业集聚”
变“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从新成华大道沿三环路跨线桥方向驱车10分钟即可进入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
宽敞整洁的园区主干道航天路两旁绿树成荫,研发设计、总部办公等项目和餐饮、酒店等配套正加速引进和建设……处处涌动建设热潮。
在老龙潭人记忆里,龙潭片区是一个农业味十足的场镇,城区面积上无建设项目。十余年来,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从“白纸画图、平地建城”到如今建成面积约9平方公里,超2000家项目签约落地,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有84个。
在“航天科工产业园”项目建筑工地,记者看到,目前一期11.8万平方米的工程项目已完成厂房主体建设,年底即可投用。
“今年,我们抓住5G时代即将到来的关键期,积极引进大数据、虚拟现实、5G等领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项目,加快打造数字通信产业新高地。”据龙潭总部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航天通信、赛英科技为代表的数字通信产业,正在功能区不断聚集。
去年以来,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聚焦错位协同发展,根据《成都市服务业重大产业全景图规划“新经济”产业板块》,深耕三大新经济形态,重点发展“数字通信”“人工智能”和“检验检测”两主导一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扶优扶强、双创育苗“三大工程”,努力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在招大引强方面,精准对焦主导产业,瞄准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企业、关联配套企业,深入开展补链、强链、扩链招商。2018年,极客公园、芯片银行、京东7FRESH西南总部等14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签约,兴聚臣科技、星感智联科技等281家关联企业纷纷落地,累计实现投资337亿元。检验检测龙潭片区入选国家级检验检测集聚区,落户专业机构30余家。
“如今,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效应初显,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聚集航天通信、赛英科技等为代表的企业278家,智能经济产业集群聚集以成焊宝马、卡诺普等为代表的企业259家,共享经济产业集群聚集以金域医学检验、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为代表的企业167家,为构建产业生态圈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过去传统工业园区模式下,多注重项目数量,容易忽视产业协作。”相关负责人说,虽然已分布众多企业,但在产业链条上缺乏关键环节和关键配套,园区内要素之间还难以形成高效流动和紧密协同。
如今,功能区以产业新城为核心,通过汇聚各种要素资源强力推动产业集聚,并催生一系列“化学反应”: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产业生态链,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集成构建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集聚和释放产业新城的巨大能量。
环境之变
“重工业轻生态”
变宜人宜居宜业产业新城
走进功能区,随处可见辛勤工作的施工器械和队伍,6条道路1条河渠综合整治及宜居水岸工程预计年底完工,4个小游园微绿地完成建设……随着公园绿地版图不断增加,一幅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园城市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开。
“如今,功能区早已告别过去的轻生态局面,持续深入推动‘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大力实施品质提升、增花添彩、镂墙透绿、城管提质四大行动。以‘新城形象圈、城市活力环、绿色生态廊、人性化街区’为目标,加速打造一座宜人宜居宜业产业新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这里,功能区正两年分三批次实施建成区域16条道路及3条河渠提档升级及绿化带品质提升工程,同时,建新区2500亩区域高品质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在这里,功能区持续推进城管革命,大力实施主干道及重要节点植绿补绿、增花添彩,动员主干道沿线企业破墙透绿、内联外接,呈现内外协调、人景互通、城景相融的城市新风貌。
在这里,功能区深入推进城管提质,持续提高环卫作业、市容秩序管控标准,全力彰显产业新城新风貌、塑造公园城市新典范。
围绕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新经济·生态城”发展定位,功能区聚焦“1+3”产业发展方向,按照“精准产业导向、做强园区支撑、完善功能配套、优化体制机制”的思路,紧扣“强产业、优配套、美环境、树形象、创一流”五大重点任务,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力争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
按照《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五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这里将建成带动市域东部、引领西部的千亿级新经济产业功能区。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功能区产业与居住人口达10万人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6%以上。
一座“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职住平衡”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新经济·生态城”正逐渐呈现。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闫新宇
新闻推荐
□杨力(成都)说起来,父母的姻缘真应了那四个字——机缘巧合。那一年,母亲从省公安校毕业,分到地方上负责铁路建设的...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