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夜晚的璀璨星空,一直活在脑海的记忆之中,如今,都市霓虹灯下,星空难见,但儿时的那片星海,仍旧是心之向往。
好消息,这个愿望或许不远了。近日成都提出“暗夜保护区”设想,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成都出台的这份规划中指出,成都将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
什么是“暗夜保护区”?这样的设想真的可行吗?虽有种种疑问,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暗夜”的各种“追求”,体现了人类对暗夜的认知进步。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渴望的那片星海真的会回到我们身边。而孩童们口里念着的古人诗中对夜对月的描绘,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因为孩子们有机会切身体会。
未来的城市,“有亮有暗”会是一种方向。霓虹灯下灯红酒绿一番喧嚣过后,或是经历过一天工作的劳累之后,回归夜的静谧,品味月光皎皎、树影淡淡、繁星点点的魅力,此应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记者邹通
一则规划将“暗夜保护区”拉进人们视野
近日,《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出炉,这则亮眼的规划一出,立刻引来当地媒体的报道。其中提出了“暗夜保护区”,并对成都市内灯光的运用提出了规划和设计,例如提出“‘黄白为主、暖黄为辅’的城市景观照明主色调”;明确“一山双心、三轴四环、多廊多片”的景观照明结构;商业核心区和“灯光秀”项目的局部建筑允许使用彩色光源,但“应避免使用大红大绿等艳俗刺眼的色彩”;还有针对亮灯分时控制,专门提出了“节假日、平时、深夜”三种模式……
在对这一规划的解释中,《成都商报》就报道称,“‘这是成都市首次制定关于城市夜景照明的专项规划。’成都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称,在此之前,成都的城市灯光夜景并无顶层设计,难免出现有些灯光过于炫目、有些夜景不相协调、有些照明不够专业等情况。而立足于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定位,《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针对成都的城市特色加强照明管理。‘就像欧式建筑,它有自身的风格,因而一眼就能够被辨识出。’该负责人说,再如新加坡、纽约曼哈顿,其夜景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都的夜,也需要有自己的风格。”
这则新闻,也引起了外界的广泛热议,对于“暗夜”,网友们也都充满期待。
光污染日益严重,催生人类对暗夜的渴望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家会发现,夜晚不再那么黑暗了,各种亮化工程使得我们的城市夜景越来越美丽,在各式各样灯具的修饰下,夜晚的城市披上了一件鲜艳亮丽的衣裳。与此同时,漫天繁星也成了越来越难见的景色,那些我们在儿时习以为常的夜空,如今只能活在中老年那代人的记忆中。
是何原因让星海远去?这就要提到“光污染”,光污染是指现代城市建筑和夜间照明产生的不适当的或过度使用人工照明。这种过度照明可对人类、野生动植物和我们的气候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属于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这里要说“过度照明”,事实上在夜间使用的许多户外照明是低效的,过亮的,不恰当的,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完全不必要。
国际上也将城市区域范围的光污染分成三个级别: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光污染。其实对于人们的生活,夜间照明确实可以带来诸多方便和“安全感”,但不必要的灯光,也会“帮倒忙”。研究证明,光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轻则影响睡眠,重则可能会导致白内障、儿童性早熟、抑郁症等。而对于环境,光污染的危害也不小,这一点,或许天文学家更有感触,天文台的仪器只能“看见”比背景更亮的东西,当地球上空被人工灯光浸泡时,一些暗淡的星体就消失在视线里,这给观察太空造成了许多困难。更为严重的是,来自数十亿光年之外的光子在穿越宇宙的漫长岁月后,竟然在最后的几千分之一秒里被地球的光淹没,无法到达望远镜的镜头里。
光污染引发的生态问题更是多种多样。夜行昆虫辨别方向的能力受到干扰,导致需靠昆虫传播花粉的花因为无法授粉而难以繁衍。
某些植物甚至因夜间强光而导致灭绝,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环境。
中国已有地区被国际暗夜保护组织认可
光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在逐渐了解“暗夜”的重要性后,暗夜保护组织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国际暗夜协会(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IDA)是一个总部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成立于1988年,创始人是天文学家大卫·克劳福德和医生提摩西·亨特。IDA的使命在于保护我们夜间天空环境的黑暗,以及借由管理室外照明的品质传承夜空。它是加入暗夜运动的第一个组织,也是目前最大的组织。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教育和倡导暗夜保护的组织。
资料显示,2007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等机构联合召开首届“世界星光大会”,呼吁重视应对日益严重的光污染,保护夜间环境及星空资源和遗产。目前,IDA 已在世界各地推广认证了75个暗夜保护区、暗夜公园和社区,旨在为我们也为后代留下欣赏和观测夜空的地方。目前中国尚无获得国际暗夜协会认证的暗夜地点。
除了国际暗夜协会,国际上还有其他组织也致力于暗夜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成立至今已70年,旗下的暗夜委员会(DSAG)2000年认证了该组织的第一个暗夜保护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樱桃泉国家公园。2018年初,西藏那曲、阿里暗夜星空保护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暗夜顾问委员会正式收录入“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成为我国首批得到国际组织认可的暗夜保护地。
成都规划细节亮眼,国内有先行者探路
了解了光污染和暗夜保护,回头再看成都提出的“暗夜保护区”。依照《规划》,成都将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要求出台相关景观、照明规划,严格控制保护区内和周边区灯光使用,保留必要的功能性照明和静态色彩淡雅的景观照明,不得使用高亮度、高功率的照明设施,不得使用炫目刺眼、动态变化的灯光装置。
成都要划定的“暗夜保护区”范围,包括龙泉山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及其他自然生态区、居民集中区、工业区等。被划定为保护区后,就意味着这些区域将完全没有照明吗?其实不然,在当地媒体的采访报道中可以看出,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例,那里会保留功能性照明,色彩以黄白为主,灯光会作为自然环境的陪衬和辅助,而不是喧宾夺主。有些景点,常常可以看到灯光将一座山或一大片山点亮,把山作为背景来打光,但在暗夜保护区,只会在保证基础照明的前提下,尽量弱化灯光对环境的影响。
居民集中区也会被划定为暗夜保护区,禁设对居住建筑有干扰的照明设施,严格限制居住建筑的广告照明,让夜晚更安详。现在顶层规划的原则是居住区满足基本的,保证安全的功能性照明,景观照明尽量少,或者经论证后不影响居民休息再局部设置景观照明。针对亮灯分时控制,《规划》还提出“深夜模式”,在12点以后要再关一组灯,让夜晚暗下来。对于灯光的亮度会有具体数值的规范,各区在编制景观照明分区规划时,会进一步明确景观照明控制的重点区域和控制要求。
据成都商报的报道,《规划》主要规范中心城区“11+2”的照明,以成都市城管委为主管部门,从原则、导向上为各区的规划定调。总体而言,是根据各分区的功能来引导照明的强弱。比如具体做楼宇景观设计时,商业综合体的灯光会比较绚烂,体现科技感;居住区使用静态照明,主要是底层商业和楼顶照亮,中间弱化;办公楼讲究内透光,让办公室里面的灯光透出来,有通透的立体感。这些都是用灯光照明方式来引导氛围营造的例子。
这次的《规划》还确定了城市景观照明主色调,是“黄白为主、暖黄为辅”,给人温暖亲和的感觉。商业核心区和“灯光秀”项目的局部建筑允许使用彩色光源和动态光,但提出了应避免使用大红大绿等艳俗刺眼的色彩。
其实说到国内城市对暗夜保护的探索,还要提一下杭州,杭州也有出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对人工光进行限制而划定的专门区域,叫做“城市黑天空保护区”。如今,城市的发展已经让更多人逐渐意识到,应该在该暗的地方暗下来。
夜经济盛行,暗夜保护区并非“逆行”
外界近日对此事有着各种声音,其中呼吁更多城市效仿的声音较为强烈。看来,如今大众对于光污染已经有了较高程度了解,渴望暗夜的呼声也愈发高涨。不过当下中国的各个城市都以搞活夜间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暗夜保护区”此时提出是否合适?会不会与夜经济大潮相矛盾?这也是疑问最多的点。
现代化城市之所以需要保护“暗夜”,是基于光污染已经十分严重的现状。但一座城市如果到了夜晚就漆黑一片,会显得死气沉沉,这也是目前中国城市多以夜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发展项目的原因。就拿济南来说,夜经济的确丰富了人们的夜间生活,喝茶听戏等多彩多样的文旅活动,大明湖景区周边美轮美奂的彩光灯,明湖之上夜晚泛舟的别样情趣,都让济南市民体验了精彩的夜间生活。
而“暗夜保护区”是否与夜经济背道而驰呢?先看看成都对暗夜保护区的规划,或许从中可以得到答案,在成都媒体的报道中,规划的起草人面对采访就表示,“《规划》的原则是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发展夜间经济的地方就是属于‘该亮则亮’的地方,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这里亮好。我们在起草《规划》时把成都市的光彩结构梳理了一遍。比如城市重要轴线,春熙路商圈、片区商业中心等重要的功能节点都是需要点亮的。要以最高科技、最舒适愉悦,最体现文化氛围的形式来点亮这些区域。”
由此可见,保护暗夜和发展夜经济其实并不冲突,如果规划得当,甚至可以相辅相成,毕竟城市繁华的夜景,也需要黑夜作为背景。况且无论是搞活夜经济,还是划定暗夜保护区,都非一刀切的工程,必定是经过严密的调查和研究,最终得出的最为合适的方案。对于市民而言,夜经济区灯红酒绿,吃喝玩乐并无影响。到了休息时便回归静谧,品味月光皎皎、树影淡淡、繁星点点的魅力,此应是美好的生活体验。
各方观点持肯定态度,期待更多城市加入
成都“暗夜保护区”规划一出,外界各方的评论也有不少,基本都持肯定态度。
《成都商报》社论称,“如何帮助当代人延续人类记忆,让城市拥有一片纯净的夜空,考验的是城市治理者的‘眼力’。在追求城市灯光指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的当下,成都的城市管理者看到了人类对‘夜空’最原始的追求,划定‘暗夜保护区’,是城市高速发展之途上的理性思考,是一座城市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科学精神。”
《成都商报》还指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座城市治理的好与坏,就在于对细节的态度,也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之中,更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这次出台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是城市治理的大步向前。不过,这种大步向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这座城市长久以来的精神气质决定的。于城市管理者而言,现代意义的创新,是工作层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创新、思维的创新,尤其再针对现代城市的管理和治理上。只有理念创新了,才能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潮流,站在世界城市的发展前沿。”
《新京报》社论则认为,“规划‘暗夜保护区’,给城市一片心灵栖居地。”评论中称,“灯光使夜晚时间具有了更多‘使用价值’,但人类仍旧不能失去暗夜和星空,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氛围和旅游资源,更是人类长久的情感所系。在人类历史上,是夜空跨越时间与空间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曾因为暗夜与星空孕育出最精彩的故事。”
《新京报》指出,“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夜空使人顿生敬畏之心,而失去黑夜则使普通人在日常中缺失了对宇宙的直观感受。在中国,妈妈和孩子坐在草堆上仰望星空曾是无数代人的共同记忆,但自从灯光把城市占领,星空就变成了一种奢侈品。我们的下一代甚至需要到远至内蒙古、新疆的荒野里才能获取体验。”
造福下一代,这也是《新京报》对此事的高度评价,“事实上,这也是成都规划‘暗夜保护区’,建设宜居城市、让都市与生态自然和谐相融的初衷所在。宜居城市,不只意味着城市要成为宜于居民身体的住所,也要成为心灵的栖居地。这不仅包括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也包括我们在城市仰望星空的机会。如果每个大都市都能像成都规划的那样,有一块‘暗夜保护区’,使星空变得不再那么珍稀,这不仅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于下一代人的心灵成长也有利无害。”
新闻推荐
·对话新经济人物·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哈啰三年可解两轮之困
·对话新经济人物·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王婷9月17日,正好是哈啰出行成立三周年。过...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