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月儿圆呀,全家老小围桌边呀,吃的月饼比月圆呀,大人小孩笑开颜呀……
很小的时候,我就会唱这首妈妈编的儿歌,知道过中秋节是要吃月饼的。那时候,我家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买不起月饼。爸爸是个木匠,常年在县城搞副业,挣得的钱除了缴集体的副业款外,剩下的还不够一家人的盐油开支。
妈妈一个人挣工分,只能挣回一家人的基本口粮,到年底结算,我们家每年都成补钱户。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妈妈说,咱家买不起月饼,就自己做“月饼",同样过中秋节。
后来,我才知道,过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不管哪家哪户,过中秋节不吃月饼,就不算是过节。吃圆圆的月饼,象征圆满,象征合家欢乐,团团圆圆。这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祈愿。
那一年过中秋节,妈妈说自己做“月饼",我们几兄妹高兴了好几天,妈妈也就准备了好几天。那时候,我年长,每逢过中秋节,我知道妈妈就早早地攒足了一些鸡蛋,提早拿到集市上去卖,然后买一些清油回来。中秋节这天上午,妈妈就在门前的石磨上一点一点地用碎米磨成面。妈妈一推一拉的磨面好吃力,而我们几兄妹在一旁也帮不上忙,妈妈累得满脸都是汗。
天黑的时候,月亮缓缓升起。这时,妈妈帮我生好火,我就坐在土灶后面往灶里添柴草烧火,弟妹们就围着土灶看着妈妈做“月饼"。妈妈先是和面。等她和好面,这时候鉄锅就烧热了。妈妈先把清油沿着锅的四周淋一圈儿,再用铁铲往锅的四周重复着淋油,使得满锅壁都有一层薄薄的油。然后,妈妈就动作麻利的用手抓起一团面,放在两手掌中抟一抟,再两手掌一合,压成饼状,一个一个放在冒着青烟的锅中。一会儿,满满的一锅饼就放好了。这时,妈妈再用锅铲儿一个一个的翻面,再煎一两分钟左右就起锅。第一锅饼煎好了,看着那一个个圆圆的油滋滋带黄褐色的米面饼,我和弟妹们就早已迫不及待的一人拿着一个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妈妈看我们吃的很香的样子,用手臂抹去额前的汗水笑着说:“这米面饼好吃吗?"我们嘴里边嚼着边说:“好吃!"接着,妈妈又忙乎起来,等到她煎完最后一团面的时候,我们几兄妹早已吃的饱饱的了,只望着那筲箕里剩下的淌着热气的煎米饼直摇头。
吃过妈妈做的“月饼",我们兄妹几个就跑到院坝里去,沐浴在轻柔皎洁的月光中追逐嬉戏。这时候,妈妈搬出凉椅,坐在椅子上,右手拿着一把蒲扇,望着月亮发呆,似乎啥也没想,只冲着那轮圆圆的月亮凝神遥望。
第二天一早,妈妈包裹好一大摞米面饼,交给村里和爸爸一起在县城做手艺的大叔,托他捎去给爸爸。那时候,我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或“明月千里寄相思"之类语句的含义。但我知道,过中秋节,爸爸不在家里的时候,妈妈总是很失落。
记得有一年过中秋节,爸爸提前一天回到家里,顺便在县城里买回了两封真正的月饼。其实,那时候的月饼只是用普通的面粉加苏打烤制而成的略带黄色的小麦面饼。每十个摞成一叠,然后用白纸包裹着,外面再贴上一块儿长方形的红纸,上写“中秋月饼"四字。中秋节这天晚上,一家人搬出桌子凳子放在院坝中间,借着月光吃爸爸买回来的月饼。妈妈也拿出她自己煎的热乎乎的米面饼放在桌上。吃过一个爸爸买的月饼,就再也不想拿第二个了,我们几兄妹都抢着吃妈妈煎的油米饼。妈妈见我们都不吃爸爸买回的月饼,她开心的笑着对爸爸说:“看来你的月饼销路不好,要改进工艺流程才是。"爸爸也笑了,问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吃他买回的月饼?我们说,爸爸的月饼吃起来总觉得口干,咬碎了碎末满口钻,就是有点甜,不好吃。妈妈做的饼吃起来又脆又香。一听这话,妈妈更是笑得开心。那个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月光下的妈妈好像年轻了十岁。
后来,我们几兄妹都长大成人了,一个接着一个的离开了父母,到远离家乡几千里外去寻求自己的梦想。每逢中秋佳节之际,不管我在那个地方,我都会想起妈妈做的煎米饼,直到现在,我依然嘴馋。想起这些,虽然与父母相隔千里之遥,中秋节的晚上,我望着那轮圆月,仿佛看见爸爸妈妈坐在月光下,心里惦记着远方的儿女,望着月亮发呆,那失落的样子令我潸然落泪。
尽管这些年,物质生活早已到达了小康,市场上的月饼品种繁多,高贵豪华,包装精美,这些只是外形的美丽。在远离家乡亲人的异乡客地,吃着这些高档的月饼仍觉得口中无味。对我来说,还是妈妈亲手做的煎米饼,在我心里,我离她有多远那味儿就有多长。
新闻推荐
ATP成都公开赛倒计时金秋九月,距2019年ATP成都公开赛开赛还有六天,期待已久的国际网球运动员们即将闪耀成都。去年,作为...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