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门巴汉子高荣:留在地东 留住地东

来源:澎湃新闻 2019-08-05 06:51   https://www.yybnet.net/

地东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高荣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世人常赞叹墨脱之美之奇,却难体会高山峡谷中的墨脱之苦。这里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又被称为“高原孤岛”。

49岁的高荣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地东村人,也是地东村党支部书记兼第一书记。过去的22年,他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地东村,带领村民创造了种种第一:全县第一个通电的村、第一个有卫生室的村、第一个有幼儿园的村……

曾经没能走出大山包裹着的墨脱是高荣莫大的遗憾。如今于他而言,留在地东村,就是留住地东村。既为兴边,也为守边。

走出地东村

岁岁年年,汹涌的雅鲁藏布江都会从我国喜马拉雅山脉东侧的一座小山——邦果山下奔腾而过。邦果山下、雅鲁藏布江畔一块较为平坦的区域,就是地东村所在之处,百余户门巴族百姓世代在此耕作生息。

对墨脱百姓来说,出行就意味着上山、下山。不论是到墨脱西边的米林县派镇去赶集,还是到北边的物资中转站墨脱县“80K”(扎墨公路通车前,距波密县还有80公里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80K”),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都是必经之路。夏天路上有滑坡、塌方、泥石流,冬天有雪崩,遇上哪一件都是灾难,不少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进出墨脱的小路上。

从派镇徒步进入墨脱的必经之地——多雄拉雪山。 高荣 图

1990年,受够了这种生活的高荣毅然报名参军,他听说外面有公路、有汽车,生活比家乡还好。但没想到,“那年就我一个人被留在墨脱当兵,因为部队需要本地人。”29年过去了,高荣提起这件事还有些遗憾。

初到部队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天都是喂猪、打猪草、种地。有一天高荣鼓起勇气,用不算流利的普通话向首长反映,“我当兵就是为了学本领,这样每天喂猪、种地,和我在家有什么区别?我要学一点本领,学一点技术。”

此后,高荣成为一名“放影员”。部队所在乡及附近的行政村都请他去放电影。“我们去的时候很受欢迎,老百姓拿黄酒来接我们。今天这个村放完电影,本来想去第二个村,特别是那些老人,不让走,拿着煮好的鸡蛋,一直在求我们,再放一场、给我们再放一场。”

军营的日子过得很快,一晃3年就到了。没走出墨脱的高荣,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憧憬和好奇。

战友和领导来自内地,他们每次描述内地的样子时,总是让高荣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走出大山可以坐飞机、坐轮船。”高荣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只等攒够了钱,就可以离开墨脱、远走高飞。

1993年,复员回家的高荣整日往返于米林县、墨脱县之间做些小生意,为再次走出大山努力。

没想到,赚钱改善个人生活的同时,高荣也给地东村带来改变。他曾和村民一道修建了村里第一个室内厕所,头顶有铁板可以遮风避雨,村民们不用再像以前随便一个草丛就钻进去方便,偶尔碰见亲戚熟人还很尴尬;他建起一个2.2KW的小型水能发电站,除去给村部接一条线看电视外,发电量还够20多户村民点亮一个低瓦数的灯泡;他还在村民中率先买了电视机、录像机,谁来家里看都欢迎。

地东村妇女跳广场舞。当地雨水多,高荣专门为妇女建了遮风避雨的小“广场”。 高荣 图

“村民慢慢可能是发现我(的能力)了吧,就说你来当书记。”高荣回忆,当时他的内心是万分拒绝,“我也没上过学,要是当了村书记 ,我这辈子都走不出去。”

可高荣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他不忍心看村里的百姓吃不饱饭,过这么苦的日子。“我就想好好在村里工作,把在部队学到的、锻炼出来的用到村里,帮我们村的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就只想这么一件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地东村因为条件太苦,许多人纷纷迁移,全村人口已从800多人减少至500多人,有能力出去的都出去了。但地东村是边境村,为稳边固防,不仅要留住村民,更要留住地东村。

1997年,高荣入党并当选为地东村党支部书记,他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是让老百姓吃饱饭、穿暖衣、留下来。

留在地东村

地处北纬29度的地东村属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且降水集中,易发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因为气候的关系,当地农田产量很低。

高荣从县里争取到相关资金后,开始带领全村百姓修建水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百姓的积极性也特别高,原来吃不饱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带头人,所以我就带领群众修水渠、修电站。”

地东村村民修整水渠。 高荣 图 

其实地东村的水渠——林贡日水渠已有雏形,但因为地质灾害,水渠常被损坏又无人整修,慢慢就荒废了。

高荣当选村书记第一年,林贡日水渠彻底修整好。有水渠引水灌溉,1998年地东村百姓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如此,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高荣带领村民继续完善村里的农田灌溉水系,截至2016年底,农田灌溉支渠覆盖全村80%以上的耕地,地东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地东村农田。林芝市委组织部供图

早年墨脱还没有发电设备和小型机械,高荣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带队,硬是翻山越岭将需要的设备一点一点背回来。经过一番艰难搬运,2005 年,地东村建成墨脱县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可达55KW,地东村百姓纷纷开始买电视、冰箱、电饭煲……

门巴人不怕吃苦,横亘眼前的大山千难万险也没挡住他们发展的决心,日子的确是一天天变好了。无奈好景不长,2006年4月13日,地东村遭遇一场天灾。

那天晚上八九点开始下雨,越下越大,看着雨势,高荣感觉不对劲,“跟平时下雨怎么不一样?”他立即召集党员,挨家挨户通知全村村民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当晚11时左右,村民刚刚聚齐,泥石流便从邦果山上倾泻而下,大地震颤,片刻功夫,泥石流裹挟着部分村庄一齐冲进了雅鲁藏布江。

2006年,泥石流过后的地东村。 高荣 图

那夜的闪电照亮了这一切,村民们看着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震惊之余,高荣无比绝望,地东村就这样毁了?

留住地东村

绝望只能压在心底,高荣还要安慰村民:“别怕别怕,不会有事的。”

这场灾难,万幸的是村民无一人伤亡。门巴族百姓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很快重整旗鼓投入到灾后重建中。他们互相帮助,仅用3年时间,便重新修建了道路、房子、水渠、水电站、学校等基础设施。

2006年9月1日,林芝米林机场正式通航。2007年,高荣自费买了去成都的机票,为村里买回大米脱粒机和柴油机。从此,耗时耗力的人工舂米在地东村成为历史。那也是高荣第一次坐飞机。

地东村全景。 林芝市委组织部供图

如今的地东村有137户、672人,其中党员64名,不仅人口增加了,党员数量也大幅增加,几乎每两户人家就有一名党员。

高荣解释,2006年那次泥石流,他发现党员发挥了非常突出的带头作用。

“出事时,十几名党员冲到第一线救援。党员队伍的力量不可估量,因为这种想法,我要发展党员,村里能干的、识字的、有点文化的,就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高荣说,现在村里不管是修水渠修道路,还是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几乎都能看到党员的身影。

随着地东村重建工作初具规模,高荣把他惦记已久的村民就医、就学问题依次提上日程。

山路难行。过去地东村有人生病送往医院,可能抬到半路就去世了,同行村民只好再把遗体背回去。有一次村里有产妇难产,孩子腿先出来,等送到县里的医院一天半过去了,孩子抢救已来不及。

这些事情,每次提起心里都难受,“发个烧都要死一个人,感冒都治不了,这样太不值了。”高荣一心要在村里建卫生室。

找墨脱县政府、找部队老领导,高荣四处“化缘”,请他们帮助。2008年,地东村卫生室正式建成,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摆在面前,卫生员在哪?

想找人去培训,无奈村里很多人都不识字,高荣只得自己去学习。以前见血就晕的他学会了缝伤口、扎针……就这样坚持了六七年,终于有在外读书的学生回村后接替了他。现在地东村已有3名村医,卫生室24小时有人值班。

后来,高荣注意到,地东村的孩子到背崩乡小学读书,留级情况较多。“村里小孩要到七八岁才可以读小学,之前就是光着屁股玩,“一二三四”都不认识,这样下去怎么办呀,以后谁来建设咱们墨脱呀?”高荣说。

2011年,高荣谋划在地东村办一所幼儿园,这是墨脱县第一所村级幼儿园。一番奔波之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拨款80万元,幼儿园很快就筹建好了。

如今,村幼儿园已经办了8年,地东村的孩子到乡小学读书,留级情况也很少出现了。

地东村幼儿园。林芝市委组织部供图

22年过去,高荣还记得那年自己刚选为村书记的时候,找人翻越多雄拉雪山,为地东村背回一台16mm电影放映机,连邻村村民都拿着旧旧的哈达和黄酒迎接他。

一部电影胶片几十斤重,为了看电影,村民再苦再累都愿意翻越雪山背回来;为了放电影,高荣自己拿出5000块钱买一台汽油发电机。为村民做事情,高荣感到满足。

“我退伍回去在村里呆这么多年,就是这个初心。只要我有这个能力,就去做,哪怕是我没这个能力,我也要积极反映给上级部门。我要带动大家把我们村建设好,我们村稍微有好条件了以后我还要带动别的村。要做个群众身边的人,要敢付出,才有老百姓对你的信任。”高荣说。

新闻推荐

父亲的下酒菜

龙德瑛(锦江区)小时候,我们家被分成两半:上面的哥哥姐姐们随母亲在成都,我和最小的哥哥随父亲在重庆。脑海里父亲的身影,总是伴...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门巴汉子高荣:留在地东 留住地东)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