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刘琳 易陟 文/图
大国工匠,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耐得住黑夜的寂寞,守得住长久的坚持,坚守住一生的喜爱;他们走了一条平凡者的不凡之路,他们具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他们拥有这个时代最孜孜以求的精神,他们将一辈子唯一的专注作为今生的事业。
将金和银拉成纤细如发的丝,再以掐丝、填丝、平填、堆累、焊接、镶嵌、珐琅彩等各种技艺手法,构建整个金银花丝作品。作品中,素雅的大象上配以绚丽的宝石与珐琅彩,再搭配美轮美奂的金银花丝瓶,将大象的生动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金银花丝嵌珐琅彩太平有象摆件”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吉祥和谐、生活美满,其艺术工艺正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工艺美术瑰宝——金银平填花丝技艺。
成都金银平填花丝工艺是中国古老的最具有特色而独树一格的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明清时期到鼎盛,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制作过程全靠手工打造,先将黄金、白银通过熔炼、铸模、拉丝,金银丝最细可以拉到人一根头发的一半,这种丝称为光丝也叫素丝,将两根粗细相等的光丝在丝板上搓制而成的丝,就叫麻花丝。用光丝制框,掐出花、鸟、走兽、楼台亭阁的外形,用麻花丝在框内填出它们的质感、机理,然后焊接、打磨、成型,最后用焊药加火焊接、洗色,焙烧珐琅彩,镶嵌宝石,做出盘、屏、花熏、花瓶、首饰等金银平填花丝的艺术作品,工序繁复精细,难度系数极高。
在成都,有一人尤擅此技艺。她就是南派金银花丝泰斗倪成玉,作为四川传统工艺金银花丝技艺为数不多的传人,倪成玉是四川省第一批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真真正正的大国工匠。
金花丝熊猫一家亲座盘
倪成玉讲解设计图
金银花丝嵌珐琅彩太平有象摆件
金银花丝浮雕百鸟朝凤挂屏
缘起 一眼缘定今生梦
60多年前,年少的倪成玉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就因为不久后的一场相遇,她“搭上”了自己的一辈子。
那是一个特别美妙的周末,结束了一周的学习后,爱好美术的倪成玉终于有机会可以跟着父亲去观看一场艺术展览。走进展厅后,一件闪烁着熠熠光芒的作品瞬间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立刻挣脱了父亲的手,扑到展示柜前,细细观赏。
只一眼,倪成玉便定在了那里。那是她第一次见到银花丝作品,一只银色的孔雀在盘中开屏斗艳,栩栩如生。“好,好美啊!”美轮美奂的作品让倪成玉都快说不出话来。
为了看清孔雀羽毛里的每一丝纹路,她整个人几乎都贴到了展示柜上。“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它有多美。”
这一眼,便在年少的倪成玉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银花丝技艺的种子。
1958年,初中毕业后,倪成玉前往成都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立体造型,在校办工厂实习期间,她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银花丝的制作。校办工厂老艺人黄旭川最擅长用银花丝制作指甲壳大小的小鸟,他以银花丝层层堆叠制成小鸟的羽毛,使作品更加立体。见识过黄旭川技艺后,倪成玉当即拜他为师,随后她还拜张永昌等老一辈花丝艺人为师。
“张永昌最擅长花丝设计,可惜他的錾片技术已经失传了。”说到金银花丝技艺,倪成玉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每一位师父的看家本领,她都如数家珍。
“过去的拜师和现在不一样,是要磕头敬茶的。”倪成玉告诉记者,“拜师后除了向师父学习技艺,还要帮着打理师父的日常生活,洗衣做饭、端茶倒水、带娃娃这都是常态。”
在那段日子里,学习是倪成玉最渴望的事,相比较其他同学,有着绘画基础的倪成玉学得很快,而因为热爱,学习中所有苦都变成了甜。“那时候银花丝制作需要用煤油灯熔铸,再用嘴含着吹筒,吹火焊接塑形。”一块巴掌大的银饼经过艺人的反复吹制,最终成为与发丝一般的银丝,再通过掐丝、填丝、织编和累丝等各种技法对图纹进行填充和编织,技艺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功夫,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就是因为长期这样工作,当时很多师傅都得了肺病。”
旧时花丝工艺讲“三年零一截”,意思是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至于那“一截”要多久,则由师父说了算。对于当时的倪成玉来说,那“一截”要多久,她也不知道。
在这种漫长的等待中,和她同时学习的19个人,只剩下包括她在内的两个人,而最终,也只有她一人坚持了下来。
逐梦 一朝入门寻梦来
1961年,倪成玉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金银制品厂工作。她既要在桌前绘图纸,也要上一线做技术,从制图、机修、模具、洗镀,金银花丝所有的制作流程,她都做了个遍。有时候任务重,再加上图纸要求高,工厂师傅偶尔会闹脾气,发脾气时最常说的就是“有本事你来嘛”。“嘿嘿,我就等着他这句话,一般这时候我就直接挽起袖子,干机修、做模具。”谈起这段往事,倪成玉满脸骄傲。
干了8年花丝工、1年洗镀工、1年机修工和模具工后,倪成玉终于等到了自己的那“一截”。她结合自己立体造型的专业基础,创造性地将银花丝“有胎成型”技术改造为“无胎成型”技术,也就是把巨大的立体器物分解成无数个小平面,每个平面单独成形,再进行块块焊接,这一技术革新为银花丝制作更大的物件提供了可能。而倪成玉,也因此被厂里任命为技术科科长。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此期间,倪成玉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为尼克松夫人制作一条项链,这将作为国礼送出。任务来得突然,留给倪成玉只有几天的时间,那段时间她几乎日夜都守在工作台前。几天后,一条银花丝项链被装进礼盒送往北京,随后跟着尼克松的脚步前往美国。
完成作品后的轻松还没持续几天,新的任务又来了。
彼时,担任技术科科长的倪成玉并不能像以前一样藏在幕后干创作,厂里300多号人等着吃饭,订单成了她最重要的任务。“那时候,我三天两头都往北京跑,找外国人签外贸订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外市场最喜欢中国工艺品,各地工艺外贸的订单纷至沓来,国内的工艺美术产业也随之迅速扩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倪成玉精美的金银花丝作品更是大受好评。“那时候也没有照片,我就把自己的图纸给外国人看,一看图纸,他们就直接下单了,当时产品都畅销欧美和日本、伊朗、阿富汗等地。”
有了订单就有了资金,工厂顺利运转,倪成玉就可以继续创作了,从小件首饰到盘子再到大件作品,她一做就是几十年。
1976年,倪成玉银花丝作品“莲花斗熏”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1988年,她被评为第一批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随后,其作品斩获无数大奖,金银花丝浮雕“百鸟朝凤”挂屏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银奖”、金银花丝“六方花并”“八方花并”荣获“四川省旅游纪念品一等奖”,银花丝“丹凤朝阳·孔雀开屏”挂盘现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曾受到国务院奖励……
筑梦 一生所爱永相伴
从事金银花丝制作技艺近60年,倪成玉设计制作金银花丝屏、盘、花薰、首饰等近700余件,如此庞大的作品数量,但能够留在身边的却很少。在她看来,作品的创作过程她已经收获了幸福和满足,最终作品是否属于自己已经不重要了。
1995年,倪成玉从成都金银制品厂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20多年来,她创作了更多的作品。2010年,她创作的“金花丝芙蓉熊猫座盘”成为上海世博会四川馆镇馆之宝,受到一片赞誉。
“听到别人说作品‘好漂亮、好美啊’,我就想到了当初第一次见到银花丝的自己,感到非常快乐。”“金花丝芙蓉熊猫座盘”在设计之初,倪成玉到动物园写生,观察熊猫形态,创作过程中,光设计图都修改了上百次、花费了3个多月时间,作品上光焊点就有上亿个。但倪成玉似乎对创作的辛苦毫不在意,说到作品,永远都只记得那有多美、多漂亮。
采访过程中,记者不止一次问她,这么多年有没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但每一次,倪成玉都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没有,我爱这门技艺,我爱这些作品,那么我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如今,在倪成玉位于宽窄巷子附近的工作室内,还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工厂风格,一张一平方米左右的小木桌、一个火炉、一把小锤、一把剪刀、两把镊子,就是制作银花丝的所有工具,而距离小木桌一步之遥,就是她的绘图专用书桌。
前几天,倪成玉刚完成了一件大作品,她耗时4年打造了“江山永固——金银花丝嵌宝龙珠花薰”,这件花薰高1米,宽43厘米,是迄今为止中国银花丝球状立体器物中最大的一件。据介绍,这件花薰制作时用掉的白银达25公斤,黄金627克,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珊瑚、绿松石等354颗。它将在今年10月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首次亮相。
在完成如此耗费精力的大作品后,倪成玉也并未停下脚步。采访当天,她正在制作一件缀满花卉的银花丝头饰。谈到后续传人,倪成玉也坦言,手作匠人在不断流失。“我希望越来越多人可以认识金银花丝,愿意购买这些作品,这样这项技艺才能一直传承下去。”抚摸着手上正在制作的头饰,倪成玉感慨道。
让人惊喜的是,采访当天,记者在工作室内看到了年轻匠人的身影,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正在制作银花丝作品。
而今,倪成玉也把更多地时间用在了带学生、传授技艺上。日常独处的时候,她的爱好也离不开金银花丝,她爱写生、绘画,作品大受好评,被广泛收藏。
如今,倪成玉年纪大了,回望过去的几十年,其中60载她都在干一件事,而人的一生有几个60年?就因为年少时一场跨越千年而来的相遇,只一眼就定下了一生的诺言,造就了一辈子的坚持,成就了今生的自己。正如倪成玉所说那样,“我这一辈子,就是爱金银花丝,我没有遗憾!”
新闻推荐
周末到成都周边住一晚,短期周边游已成为不少人度过周末时光的新选择。但当你早早在网站上团购了酒店,满心期待着出行时...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