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佐成
清咸丰四年(1854),孙伯髯出生于开江长岭镇,幼时取名孙自镕。成人后,因髭须浓密,修长漂亮,犹如美髯公,遂改名为孙伯髯。
抗击日军
孙伯髯天资聪颖,13岁即考取秀才。因成绩优异,被补廪生,每年可从官府领取廪米津贴,在偌大的长岭,这是绝无仅有的事。不仅父母高兴,乡邻羡慕,孙伯髯自己也变得自信起来。他梦想着金榜题名,然而,接下来的科举考试,却屡屡失败。孙伯髯想起自己潜心攻读,连举人都与自己无缘,不觉一声长叹。就在第三次乡试失败后,他毅然决定退出科举考试。
孙伯髯待在老家成天闷闷不乐,他不知道路在何方。他想起在成都参加乡试时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读书人,想起那些与他一样落榜书生的愤世嫉俗的谈论,恍然觉得,中国社会正悄然发生着改变,也许,将来的社会更需要经世致用的人才。
当孙伯髯向父母提出要去北京读书时,父母欣然应允。
孙伯髯只身来到北京,自费入官立“南学内班”习“玄学”。孙伯髯是一个目标远大的人,他除了习玄学,同时兼修军事、政治、经济等。彰显了一个有志青年,渴望济世报国的雄心壮志。尤其是习军事,为他日后深入前线出奇制胜,打下了坚实基础。
孙伯髯在北京的四年,紧张而忙碌。四年读下来,仅心得日记就记了数卷,尤其是军事、教育方面的日记心得,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人生。至于生活,实在清苦,他常啃烧饼度日,四年时间,都不知啃了多少个烧饼,以致于卖烧饼的大婶,都把他当成亲人,有时他因事耽误了吃饭时间,大婶也总不忘给他留下几个烧饼。
孙伯髯在京学习的第四年,爆发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中日甲午战争,到当年十月,蓄谋已久的日本占领朝鲜后,开始大举侵犯辽东。一直关注时局的孙伯髯得到消息,义愤填膺,他不顾同学劝阻,只身前往奉天(今沈阳)。
孙伯髯一路辗转,终于见到了驻守奉天的清军守将伊克阿唐。伊克阿唐得知孙伯髯千里迢迢从北京而来,要到抗敌一线,大为感动,又见他侃侃而谈,有理有据地陈述对日斗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更敬佩他的胆识。他握着孙伯髯的手,直说欢迎欢迎,随后将他派往寿山将军处。
寿山将军乃明末著名大将袁崇焕的后裔,此时驻守奉天,正密切关注着前方的战事。这位智勇双全誓死报国的年轻军人,对孙伯髯的到来异常欣喜,当即任命他为分统并统领前营。孙伯髯大为高兴,随即率领所属部队奔赴前线安东(今丹东)。
安东乃抗日最前线,日军占领朝鲜后,一直致力于攻占安东。他们弃船登岸后,一路修筑碉堡,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向前推进,并经常派出小分队出来扫荡。孙伯髯进驻安东后,立刻加强防御,他敦促手下强化巡逻,对日军经常出没的地方坚壁清野,搬空屋里所有的东西,让所有的百姓躲藏起来,同时派出精锐的谍报人员,化装成遇险的渔民,从海岸登陆,混入敌占区,准确获取情报。由于摸准了敌情,此后,日军的每一次扫荡,几乎都遭到伏击。时间一久,安东的日军,再也不敢轻易出门扫荡,即使偶尔出门,也诚惶诚恐,一旦听说孙伯髯的队伍来了,便闻风而逃。
正当孙伯髯踌躇满志地谋划着要将日军赶出安东时,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孙伯髯想起一心想收复的安东,竟被割让给日本,不觉一声长叹。
其实,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仅让孙伯髯愤懑,也让无数的主战将领愤愤不平。当孙伯髯赶到奉天拜见伊克阿唐时,伊克阿唐就像找到了知己,他一把拉住孙伯髯,嘴里直说“真的没想到,真的没想到,皇上怎么做出这种糊涂事?割让辽东半岛!辱蔑祖宗啊!”孙伯髯见主帅眼中闪着泪光,先前绷紧的心松驰下来,他顿了顿,趁势将埋藏于心底的想法和盘托出。他说:“既然主帅有心抗日,为什么不联合东北主战将领?然后与朝鲜抗日部队扭成一股绳,还愁赶不跑日军?主帅,不能犹豫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我们不能失去辽东!”孙伯髯越说声音越高亢,越说内心越激昂。“主帅,你现在就照会日军吧,让他们速速滚回日本,你实在找不出信使,我愿前往。”孙伯髯也不待伊克阿唐表态,再次慷慨陈词。伊克阿唐怔怔地望着孙伯髯,点点头,提笔刷刷地写起来。
孙伯髯怀揣信函,大步流星地往日本军营走。然而,还没走进日本军营,他就被日军抓获。日军把他当成清军密探,严加审讯,孙伯髯缄口不言。恼羞成怒的日军立刻对他严刑拷打,他们吊他鸭儿俘水,灌辣椒水,甚至用烧红的烙铁烫他的下身。几天下来,奄奄一息的孙伯髯,全身几乎没有一处不是伤痕,但他始终咬紧牙,闭紧嘴,不肯吐露一个字。
半个月后,主持审讯他的日军少佐金子弥平,查获了孙伯髯所带的信函,发现他是一位主战的爱国志士。金子弥平被信函中昂扬的爱国热情感染,这个颇具正义感的日本军官惺惺相惜中,破例将他放回。
此后,孙伯髯留任奉天军府,被委以训导官职,协助伊克阿唐处理政务。
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疯狂侵华,一直觊觎中国东北的沙俄,开始蠢蠢欲动,他们集结20万大军,向驻守黑龙江的将军寿山提出借路从爱珲南下,经齐齐哈尔到哈尔滨以“保护东清铁路”的无礼要求。寿山一口回绝。为预防不测,寿山将军四处招兵买马,孙伯髯被他委任为统领马步全军同时兼管新兵屯垦。
获此任命,孙伯髯深感责任重大,他一上任,便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他撰写文章,阐述自己的对俄策略。他借鉴历史又不忘现实,在《御俄说》中提出“寓兵于矿,寓兵于垦,以矿垦养丁,工暇则练”的主张。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在黑龙江嫩江流域的杜尔伯特县购来荒地12000亩,设孙氏义田,送给那些走投无路者耕种。无论是他的屯垦主张还是设置义田,都抱着一个宗旨,就是要让荒芜的边地,人丁兴旺,就是要在敌人入侵之际,能随时集结力量,进行有效反击。
创办学堂
日俄战争后,孙伯髯被增棋将军聘为幕僚,后被举荐为知府,再后出任广安县令。
辛亥革命前,正在广安县令上任职的孙伯髯,眼见父母年老多病,素来孝顺的他,毅然辞去县令之职,回到开江老家。古稀之年的父母,见儿子辞官归来,大为惊讶,久没见面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一脸困惑。“娘啊,你看儿子像个犯事的人吗?我是辞了官专门回来侍奉你们的。”孙伯髯呵呵一笑。老母亲听得老泪纵横。
孙伯髯回到故里后,亲自下厨,为父母准备最可口的饭菜。年迈的父亲喜食凉拌的姜丝,孙伯髯在反复操练中,竟将姜丝切得细若牙签。闲暇之余,便给父母讲述从前带兵杀敌的惊险,讲述县令任上的种种轶闻趣事。
作为读书人,孙伯髯特别关注晚辈的学习。他发现,偌大一个开江,虽然自1902年起在县城创办了官立高等小学堂,后来在许多有条件的乡镇也相继开设了初级小学堂,甚至专门开设了多所女子小学堂,但全县竟然没有一所中学。孩子们读完小学(有的9年,有的7年)要想读中学,只有背井离乡,远走绶定府(今达州)。经济条件好的,尚且有机会外出就读,更多贫苦人家的孩子,苦于经济条件,只好放弃。
为什么不能在县内创办一所中学?孙伯髯苦苦思索着。
事实上,开江没有中学,让许多聪颖的贫苦孩子被迫弃学的现实,早就引起关注。一些热心教育的社会贤达,经常在不同场合,呼吁创办中学堂。就在民国8年(1919),县教育会会长薛汉初、副会长陈应鞉,发起了创办中学的倡议。孙伯髯得到消息,异常兴奋,他找到两位会长,与他们一起出谋划策。他们得知县知事刘云裳有意创办中学,立刻去了县衙门,刘云裳满口应承,然而,此事后来却一拖再拖,最后竟不了了之。
虽然第一次努力没有成功,但民众的期盼,却给了孙伯髯极大鼓舞,他决心再次振臂一呼。1920年,他邀约县上热心教育的知名人士,找到县劝学所视学何桂茂,再一次提出创办中学,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何桂茂随即组织召开会议,决定创办中学,由德高望重的孙伯髯牵头。孙伯髯闻知消息,大为高兴,他清楚,改变开江众多学子命运的机会来了,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为了让中学堂早日建成,孙伯髯殚精竭虑。学校草创,什么都缺,尤其是资金。孙伯髯除了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更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早出晚归,向关心热爱开江教育的成功人士化缘,向社会贤达募捐。与此同时,他变卖家产,动员亲戚朋友捐款捐物。经过不懈努力,1920年农历2月,在县立高小校(考棚,今县委招待所)旁,开江县立中学堂正式落成,众望所归的孙伯髯被推为校长。由此,开江结束了没有中学教育的历史,开江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后,由县立中学演化成的开江中学,先后走出了大熊猫专家胡锦矗,电子纸之父周国富,著名数学家邓静华……
孙伯髯是一位爱国志士,更是一位真正的教育人,他捐献家产创办中学,做了校长,却视权利与名誉如粪土。就在他含辛茹苦任校长满一年之际,他以年龄已大为由,主动卸任,推举年轻的韦九峰接任,这种主动让贤的高风亮节,值得每一个后人敬佩。不仅如此,他创建的开江县立中学堂,无论时局如何演变,都屹立不倒,并不断壮大,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它演变而成的开江中学,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他倡导的捐资助学造福乡梓的举动,更得到后来许多有志之士的积极响应。
新闻推荐
川腔京韵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签下11个重大项目 成都武侯在京揽金 341 亿元
武侯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现场武侯区城市一览7月25日,“金汇北京·融聚武侯——武侯区金融与产业投资合作推介会暨重大...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