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十三五”时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在怀柔科学城正式启动建设。
就像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等天气变化影响我们社会生产生活一样,空间环境的变化对航天、通讯、导航等高技术系统的运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家把空间环境变化称为“空间天气”,当然,空间天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变化规律,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太阳质子事件、磁暴、电离层暴、极光活动等都是空间天气现象,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还有待科学家去探索。
子午工程二期的科学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探索日地空间环境多圈层(从太阳表面直至地球大气的不同区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耦合过程,从而整体描绘出日地系统的能量传输、转换与耗散的过程与路径,进一步加深对空间天气事件整体形成过程的理解和认知,为减轻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供科学和数据支撑。
子午工程项目发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表示,子午工程二期将在一期以链为主的15个台站的基础上新增16个台站,形成东经100度、120度、北纬40度、30度附近31个台站“井”字型布局的空间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空间环境监测系统采用地磁、无线电、光学等手段对我国区域的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地磁形成全国范围覆盖的网络化探测能力(“三网”);在极区高纬、北方中纬、海南低纬、青藏高原地区4个重点区域建设先进的大型监测设备, 开展对空间环境的精细“显微”探测(“四聚焦”);新增一系列先进的太阳-行星际监测设备,形成对日地空间全链条的监测能力(“一链”)。“一链”、“三网”、“四聚焦”的基本架构将首次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圈层、立体的、多要素综合探测,使得我国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进入世界前列。
同时,子午工程二期还将建设数据通信系统,完成数据实时汇集、加工和分发服务;建设科学应用系统打造科学运行管理、研究与建模支撑、预报方法研究以及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应用示范等能力。
子午工程二期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全国16家单位参加建设,工程建设周期4年。
知多一点:子午工程一期
1993年,我国著名空间物理学家魏奉思在负责起草《中国空间物理发展战略规划建议书》时,率先提出了建立空间环境监测子午链的科学构想。1997年6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确定子午工程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又历经多年的筹划、准备和推进,2008年1月子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2012年10月,子午工程一期通过国家验收。
子午工程一期结合空间环境的特征,巧妙地构建起子午链: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纬度线附近现有的15个监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对近地空间环境进行全面连续监测。
(原题为《整体描绘日地系统“天气”,子午工程二期在京正式启动建设》)
新闻推荐
舒缓压力、增强自信心和心理素质…… 这个暑假搏击有点火 女性报名超预期
■天府早报记者朱佳慧如今,很多人追求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喜欢去健身房锻炼。虽然健身房里有更齐全的器械设备和...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