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当年“三国演义” 今日立体交通

来源:成都日报 2019-07-29 01:25   https://www.yybnet.net/

公交车上的“三国演义” 崔兵 插画

《成都日报》一直关注成都公交发展

2018年有轨电车开通

2015年成都造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

1959年自制锦江牌公交车

1952年成都第一辆公交车从梁家巷到盐市口发车

天下成都锦水微信公众账号

锦观APP

微信公众账号

吴亦铮/文 本报资料图片

今天,公共汽车、快速公交、社区巴士形成了繁复如蛛网的公交线路,深入城市每个角落,让成都市民享受着发达公共交通系统带来的便捷。你可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成都人如何出行?你可知道“气包车”的童谣,“毛根儿车”上的“三国演义”?车轮滚滚,时代向前,成都公交的变迁是70年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也让市民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1952年 公交车首发像过节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关乎民生和民心。1951年3月,成都市公共汽车公司筹备处成立,政府划拨专款将47辆旧货车改成公交车。1952年7月1日,成都第一辆公交车正式发车,从梁家巷到盐市口这段公交线路虽不算长,却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公交发展的序幕。这辆披红挂彩,正面悬挂着毛主席画像的公交车也被认为是成都公交车的鼻祖。

公共汽车这一新奇事物,给成都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刚一开通就受到热烈欢迎,载客量达到了每月25万人次。开通一个月后,公交线路就从梁家巷延长到了火车北站,当年第四季度,又新增了牛市口到将军衙门、盐市口到浆洗街两条公交线路,总长18.9公里。次年,马识途制定成都市总体规划,设计草图以如今的天府广场为圆心,规划了绕城的一环路以及相应的支道等,成都公交网逐渐成形。

1956年创刊的《成都日报》尤为关注民生新闻。1956年6月9日,创刊仅1个月多时间的《成都日报》即在头版刊登了开通五世同堂到圣灯寺公交线路的新闻。这是公交新闻首次登上《成都日报》,此后,公交新闻成为《成都日报》的重点民生报道,频繁可见。

60年代 四川特色“气包车”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燃油紧缺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拦路虎”。为节省燃油,“气包车”这个颇具时代特色的产物应运而生。

“气包车”的学名叫作常压燃气车,即将天然气不经过任何压缩,直接灌装到燃料容器中,为汽车提供动力。因为未压缩的天然气体积巨大,为了解决存放问题,车顶上都用手指粗的钢筋焊一圈半米来高的架子,然后放上一个厚约1厘米,长约8米,宽两米多的黑色橡胶气囊。气加满以后,司机会用一根鸡蛋般粗的麻绳把气囊拦腰捆在架子上固定,但随着气量的减少,气囊会随着车身运动而晃荡,让人觉得悬吊吊的。如果遇到大风、树枝阻碍,或者汽车转弯太急,气囊还可能掉下车顶。这时候全车人就得下车,齐心协力帮助司机将气囊推到车顶重新固定。在孩子眼中这成了一件乐事,于是诞生了一首歌谣:“大气包,顶顶放,跑着跑着掉街上。”

“气包车”在全国其他地区运营时间并不长,在四川各地却运行了30余年,这与四川天然气资源丰富关系密切。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成都的“气包车”退出了城区营运。2012年,全国最后一辆“气包车”在四川宜宾退役,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30年陪伴 “毛根儿车”的“三国演义”

1962年1月1日,成都的公交运载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0辆红色的铰接式无轨电车驶上了火车北站至盐市口的大道,它标志着成都公交车进入到无轨电车的时代。《成都晚报》(《成都日报》当时更名为《成都晚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本市无轨电车今天正式通车”的新闻,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了生动报道。市民亲切地称其为“毛根儿车”,因为车顶上的两根电线颇像小孩子头上扎的辫子。当时的无轨电车开通了两条线路,盐市口至火车北站、九眼桥至通惠门。票价很便宜:4分钱坐两站,1毛2坐全程。

无轨电车的乘坐舒适度比以往有了显著改善,不仅车身宽长,车窗宽大,而且空气流通性也更好。车前后有三个车门,方便乘客上下,车内的座椅是人造革沙发式座位,车内两侧和顶部还有扶手。无轨电车的驾驶其实与汽车不太一样,没有离合,只能通过“油门”(电钮)来控制,这时候就凸显了老司机的技术,慢踩油门,车子在“嗡嗡”声中缓慢加速,非常平稳。如果“油门”踩得急,车子嗖地一耸,进站时再猛来一脚刹车,车里乘客就会“跟斗儿扑爬”,抱怨不已。如果转弯转急了,车顶的“毛根儿”还可能“掉线”,在一串噼里啪啦的火花声中,飞驰的电车停下,乘客发出“哦豁”的感叹,等着司机开门下车,用绳子将“毛根儿”拉好复位,将车重新启动。

1996年6月13日《成都晚报》在头版报道:“运行三十五年的无轨电车退出运营”。成都的5条电车线路,演变成了55、56、47、64、65路公交车,“毛根儿车”就此成为一代又一代成都市民的出行记忆。幽默诙谐的成都人也为这段生活经历创作了许多“段子”,流传最广的当属“三国演义”。这三国并非魏蜀吴,而是“古巴”“越南”“几内亚”,其谐音传神地描述出当时成都人挤公交的三个动作:眼看车进站,连忙翻越栏杆(“越南”)上车;人太多车门关不上,也要鼓捣吊在门上不松手(“古巴”);好不容易挤进车内,却被压得前胸贴后背没有挪动空间(“几内亚”)。后来又新加了一个“朝鲜”——形容车到站后乘客朝车里掀人。为解决乘车难问题,无轨电车还曾加挂车厢变成“3节棍”,但后来因为摇动实在太厉害,只能作罢。

在告别成都市区20余年后,老朋友无轨电车以崭新面貌回归成都人的生活。2015年4月18日《成都日报》发布“电车回归”的消息。当年12月30日《成都日报》在头版醒目地报道了成都首条有轨电车示范线开工的新闻。这条全长27.17公里的IT大道有轨电车示范线,已于去年底建成通车,新式有轨电车体现了环保无污染的时代精神。

新世纪 绿色环保立体出行

进入新世纪,随着成都城市发展的不断提速,成都公交更是驶上了“舒适、快捷、方便”的快车道。

2003年12月8日,成都发行了首张城市公交IC卡,从此市民刷卡坐车,不会再有因为没有零钱,投了大额钞票守在投币箱旁收钱的尴尬。2006年,成都首次出现双层公交车,以独特造型成为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线。2007年,成都第一条公交专用道在蜀都大道诞生,2007年5月16日《成都日报》在报道中说:“随着蜀都大道双桥立交到金沙客运站之间的公交优先道双向全线贯通,经过这条城市主干道的公交车可以完全利用公交优先道实现快速通行。”时至今日,成都的专用公交道已经深入城区的主干道,这充分发挥公交车出行的优势,让更多人选择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出行。

纵观成都公交发展历程,二环路“双快”工程当属一个里程碑。2012年3月8日,《成都日报》在“二环路‘双快’方案定了”的报道中,第一时间向读者介绍了成都将“创新性地将快速路与快速公交合二为一,架上二环路高架桥”。与“高大上”的快速公交相映成趣的是“接地气”的免费社区巴士。2013年6月28日,《成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新闻:“16条社区免费巴士7月1日上路”。它们的出现解决了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2014年7月30日,《成都日报》报道说:“成都‘快、干、支、微’四层次公交体系初现雏形”。2018年12月5日,全国首条5G环线在成都正式开通,更是标志着成都公交向着高科技方向不断拓展服务。

从“气包车”到无轨电车,从高排放的燃油车到零排放的电动车……今天的成都公交,已经形成了“公交车+快速公交+社区公交+地铁+城际快铁”的立体公交体系,市民出行实现了无缝换乘。70年弹指一挥间,车轮滚滚,成都公交车与时代同步向前。出行更便捷,生活更美好,成都人关于公交车的集体记忆,成为成都城市发展变迁的最好注脚。

新闻推荐

三个案例首次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成都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 大胆试 大胆闯 自主改

铁路运单金融化为从事多式联运的企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作为四川自贸区的主体和核心,成都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近日,国务...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当年“三国演义” 今日立体交通)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