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下的爬山虎。
成都白药厂的爬山虎。
凤仙花。
杜若。
紫薇。
街边爬山虎。
凤仙花。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北宋熙宁五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这年六月,他放舟西湖,看尽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又雨过天晴的湖光山色,在醉意中写下了这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七言诗。芳草丛生的沙洲上长满了芬芳的香草,这些吴地的女子又如何都能认识?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狂风卷地,吹散满天乌云,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这大自然瞬息之间变幻投射进苏轼豪迈而又柔软的内心,多雨的盛夏,草木葱茏。大自然中的寻常细微之物,在诗人的笔底似乎一下子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这一个极具灵性的草木江湖,历经时光,依然能让你内心悸动。
一
杜若 将以遗兮下女
盛夏,青城山,清流淙淙的溪畔,生长着杜若。溪流飞溅的水花中,小小的杜若显得格外的精神。苏轼“无限芳洲生杜若”的诗句来自于浪漫诗人屈原的《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屈原在诗中说:我在芳洲之上采了香喷喷的杜若花,就把它送给我可爱的侍女吧。
杜若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植物,这种小草有着极为优雅的名字,它们生活在南方山野的水岸溪边。因为楚辞的浪漫,杜若这种芳香的江南小草,也成为了古人定情的信物。南北朝的诗人谢朓在《怀故人诗》中写道:“芳洲有杜若,可以赠佳期。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想着要采集一束杜若花在会面的时候送给她心仪的男子,芳洲之上采的是杜若,心中惦着的是相会的佳期,这样的思念之情更是让人觉得分外的美好。自屈原的《楚辞》以后,杜若也常和芳洲联系在一起,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这种从楚辞中走出的南方小草也成为了纯洁雅致和高尚品德的象征,杜若芳洲也成为了诗人们眼中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精神家园。
杜若是一种有着芬芳气味的香草,战国的美男子宋玉在《神女赋》中写道:“沐兰泽,含若芳,性和适,宜侍旁。”就将杜若的芳香与兰花的幽香相类比。香草杜若本应是什么样子?《楚辞》中的杜若是哪一种现实中植物?尽管后世也有过许多的考证和推测,各有所指,但无人能真正说清。
今天在植物学上,杜若已成为了鸭跖草科杜若属的植物名字。杜若有长而横走的根状茎,茎直立或上升,粗壮,不分枝,叶子顶端又长又尖,看上去和竹叶有几分相似,所以也称竹叶莲或山竹壳菜。每逢夏季,这种小小的草本植物就会长出一个蝎尾状的聚伞花序,开出一朵朵清新的白色可爱小花,整个植物虽说看上去也有几分清灵,不过它的小花却没有什么特殊香味了。
二
紫薇 谁道花无红十日
沿浣花溪南岸下行,浣花溪水与清水河交汇后,锦江南河岸边有一处清静的绿地公园——百花潭,河岸边的绿地中栽植了数百株紫薇,七月下旬,紫薇花开始盛放,透过紫薇花的花影,可以望见南河对岸的散花楼。园内池塘边有一尊“浣花夫人”的塑像,浅浅的水塘上飘荡着紫薇的落花。
百花潭一带自古便是成都著名的郊游胜地,隐居草堂的杜甫就曾写下“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而陆游在多年后回忆起蜀中宦游生活,也曾动情写过“偶为三游群玉府,遂妨重到百花潭”。
“浣花溪边濯锦裳,百花满潭溪水香。”据传,浣花溪和百花潭最早得名于溪边的一池潭水。唐代,溪边住有一民女任氏,虽然家境贫寒,但她生性善良。有一天,一位游方僧人不小心跌入粪窖,人人掩鼻而避时,任氏主动为他清洗污迹斑斑的袈裟,这时神迹显现,这僧人的袈裟突然之间金光灿烂,无数的鲜花应手而生,潭水水面百花齐放。于是,任氏所居的小溪被称为浣花溪,洗僧衣的这一池潭水便是“百花潭”了。再后来,任氏嫁与了高官崔盱为妻,遇成都兵乱,任氏带兵平定,保全成都免遭兵祸涂炭,被皇帝封为冀国夫人,成都民间尊任氏为“浣花夫人”。许多年后,因成都水系变迁,古百花潭已泯灭于时光之中,但百花潭这个古老地名和关于它的传说却一直保留至今。
比百花潭地名还要古老的,却是紫薇花的花名,紫薇是原产于中国的植物,很早便广植于宫庭、寺院与官署庭院之中。紫薇与“紫微”音相通,古人以紫微垣来指帝王的居住之地,所以宫中多栽紫薇花。在唐代改中书省为紫微省后,便在紫微省中遍植紫薇树。紫微省是唐朝中央政府的办公官署,在紫微省办公的官员被称为紫微郎,紫薇树也成了中央官署的象征。在一个夏日沉闷的黄昏,夕阳下的大唐长安的紫微省中,独坐着一位百无聊赖的紫微郎,他独自面对着庭院中寂寞开放的紫微花,写下了一首这样的诗: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自古以来,紫薇花就相伴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可以说,紫薇花一直是我们最为熟悉和喜爱的身边植物之一。在闷热多雨的酷暑,成都的大街小巷之间,处处都可以见到紫薇美丽惊艳的身影,可以说,紫薇花是陪伴成都人度过整个夏日的花。宋朝诗人杨万里就曾写道:“谁道花无红十日,紫薇长放半年花。”
不过紫薇树为我们带来的最大乐趣,却是为它“挠痒痒”。许多成都人都不会忘记,童年时的我们总会轻轻地挠着老紫薇树光滑而扭曲的树干,很快,紫薇树从上到下都会摆动起来,感觉它是很怕痒的样子,难怪成都人会亲切地称它为“痒痒树”。做过这事的人,多年以后,看到紫薇树时,耳边仍然还会回荡起童年时那一串串的笑声。
三
指甲花 半开时节最妖娆
闷湿的夏季,骤雨初停,小区院内一处逼仄的角落里,指甲花悄悄地开放了,香红嫩绿间绽露出妖娆的芳姿。“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么精致的指甲花好久都没有见到了,看到它们清清爽爽的样子,似乎这恼人的天气都不再难耐。
在很早以前,指甲花对于成都人来说,应该是最熟悉和最具有童年气息的身边植物了,夏末的时节,凤仙花就在成都街巷之间房前屋后和大小院落里热热闹闹地开放着。“纤纤濯素手,指如削葱根”,夏风习习的夜晚,爱美的成都女孩子,采摘红色的凤仙花瓣,拌上少许明矾,放在碗内捣烂,然后敷在指甲上,再用叶片把手指头包好,隔夜指甲便染成红色,就像涂上了一层蔻丹一样的漂亮。只是如今有了更为明亮鲜艳的指甲油,很多女孩子已经对这种传统的可以染指甲的指甲花反而是越发的陌生了。
指甲花,也叫凤仙花,是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凤仙花的花朵妖娆“宛如飞凤,头翅尾足俱全”,花姿翩翩“欲羽化而登仙”,凤仙花也正是得名于此。花期后凤仙花会结出长椭圆两头尖的果实,果实成熟时种子会从肉质果荚裂片中猛的弹出。路过的动物或人如果不小心碰上,轻轻一触即炸,种子会喷到好几米远的地方。难怪这指甲花的别名叫急性子,拉丁属名原意为急躁的或没耐心,说来也巧,凤仙花的英文名恰好也是“touch-me-not”(别摸我)。
指甲花非常适应中国南方城市炎热阴湿的环境,这种原产于印度的植物很早以前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被古人栽培于院落之中观赏。它们在我们的城市庭院中定居下来,在夏末秋初的季节绽放,“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
如今,凤仙花的身影在城市中越来越淡,成都城市的街头,取代了它们的,是来自于异域的非洲凤仙和新几内亚凤仙这两种四季常开极为艳丽的外来花卉商业品种了。曾经一度在夏末初秋的季节陪伴于成都人身边的凤仙花越来越少。不过,它们并没有真正消失,它们只是从城市大街小巷的园林绿地退回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庭院角落,它们对这个城市依然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只要你有心,总能在这个季节,一定能发现宛如飞凤的曼妙身影。
四
爬山虎 扑檐直破帘衣碧
成都高攀路26号,有一个老地名叫白药厂,一栋满是绿意的古老建筑上,爬山虎悄悄地结出了一串串的“小葡萄”。
白药厂并不是制云南白药的工厂,而是过去人们将枪炮用的火药称为“白药”,1876年,洋务派大员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在他手中诞生了成都最早的兵工厂。据《成都市志·工业志》记载,白药厂办公楼由德国格兰公司设计。据说,修建它的原料都从德国运来,远跨重洋辗转多地才终到成都。
而今天,白药厂这个过去造枪造炮的神秘地方,在它的旧址上,由砖房、仓库、厂房、办公楼组成的工厂建筑群,成为了成都又一处现代文艺青年的文创聚集地。白药厂办公楼依然如故,夏天,是植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整个建筑爬满了爬山虎,满目翠绿。“地锦花铺地锦衣,碧茸上织紫花枝。”这就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眼中墙头或屋面的爬山虎。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许多的老建筑,都不乏“爬山虎”的影子,一幢老房的侧墙,爬满了绿色,这让爬山虎更像是与建筑物浑然一体的一段历史,也让成都的老建筑有了生命。
然而,随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改变,爬满爬山虎的老建筑慢慢地在消失,这也让“爬山虎”越发低调了。直到几年前,人们猛然发现,成都二环路高架下,几年时光,高架下的爬山虎早已爬满了高架桥桩,把高架桥装扮得一片碧绿生机盎然,仿佛连钢筋水泥体也有了生命。在闷热的夏季,你的眼前突然出现这样一大片生机勃勃绿色美景,似乎也会感觉到凉爽了许多。
在植物学上,爬山虎还有一个更正式的名字叫“地锦”。大才子唐伯虎就曾写过一首《落花诗》,“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爬山虎爬满房檐,垂下绿帘,微风吹拂,荡起一片绿波,每到深秋,爬山虎叶片会逐渐变红,一墙一地的藤蔓枝叶将秋天装扮得更加色彩缤纷。盛夏时光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到了深秋又变成一片橙红,爬山虎不愧拥有“地铺红锦”的“地锦”之名。
《中国植物志》在葡萄科地锦属中这样记载地锦:春夏翠绿,秋天有的种类叶色变成鲜红或紫红,甚为美丽;野生群集铺地者,远可见一片绯红,盛似“地锦”。能在植物志里写出这一段文字的人,内心也一定是柔软而灵性的。
新闻推荐
助推小吃文化传承、品质创新与跨界融合我市拟开展 “寻味成都小吃”系列活动
本报讯(记者孟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以食为天”已然不再仅仅是果腹这样的生存第一需要,而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消费。...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