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不停地反观。”经过10年十多次往返日本的实地行走,历时20多年的日本文学艺术滋养,耗费数年的行文打磨,作家洁尘全新写作方式的探索之作《一入再入之红:日本文学行走随笔》近日出版。5月25日,该书在成都举行全国首发式。洁尘结合大量私密影像资料,与书友们一同重温了日本文学之旅,以多样的视角勾勒日本文学巨匠的面貌。她坦言,多次的日本游走印证和长时间的阅读深入,让她找到重新进入自己所属的文化的一条新的道路,“这样的路径和回溯方式,让我甚感惊奇,也无比喜悦。”,洁尘:走出书房,从文学的角度出发。
□本报记者肖姗姗
行走日本
交出改变文风的“硬作”
首发式上,本书编辑白华昭形容《一入再入之红》是一本清爽而有温度的书。“洁尘在这本书里不仅仅是写日本文学,也不仅仅重新梳理对于日本的感受,对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些看法,还有个人的行迹,行与思,想象与实地,形成了互为镜像的关系。洁尘通过对于彼岸的书写、体察一步一步走到中国古代文学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里面,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可贵。”
京都、金泽、镰仓何以成为日本三大文艺胜地?三岛、太宰、岛崎、紫式部等作家与清水寺、三鹰、马笼宿、箱根有何渊源?谷崎润一郎的墓地,为何分立着刻有“空”与“寂”的两块墓碑?从东京、镰仓,到伊豆、京都,洁尘在书中以个人的旅游行迹为线索,对日本文学进行了重新梳理。洁尘笔下,个人见闻与文学考察互相应和,文人逸事,信手拈来,既是对日本文学的全新整合,也是日本文艺深度游的指南。能做到如此深入和透彻,源于在写作期间,洁尘反复进入日本,并查阅了大量的书本,“在这种阅读中,我真切感受到日本文化是源于中国的。顺着这个源头我对自己所属的文化有了一种切实的触感,这个触感是一种生命上的东西。我觉得很兴奋!”洁尘感叹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书中,洁尘文风有了明显改变,以前那种飞扬、轻盈、古怪精灵的痕迹越来越浅,代之以更朴实、更落地的表述。“《一入再入之红》的质地更结实一点,基本上不借助于奇巧的意象和所谓精致的比喻。这是我在这本书里对文本和文字这两个层面的自我要求。”洁尘表示,现在更喜欢在思想、思考这个层面上有哲学含量和更为厚重、自然的表达,而不只是一种情绪的描述,或是相当个人化的任性的表达。
学者点赞
洁尘的新书是桥梁
嘉宾金伟是知名日本文学学者,他吃惊于洁尘在日本文学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一入再入之红》的书名取自于菅原文时的《花光水上浮诗序》中的两句,“莹日莹风,高低千颗万颗之玉;染枝染浪,表里一入再入之红。”这两句诗,也被洁尘作为全书的题记。金伟认为它们生僻却也相当贴切,“一般的日本文学研究者都很难知道这两句诗,这是日本文人雅集时的一个作品,表现的是红花映在池水里互相映照的一个美学效果,这与洁尘成书的过程和书写的内容非常契合。此外,红色是日本具有宗教文化内涵的代表色,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诗词中的重要颜色,印证了洁尘的文化回溯,所以这个书名的立意非常漂亮,内涵丰富。”金伟同时认为洁尘对俳句的理解非常到位,抓住了俳句“瞬间感”的美学精髓。
日本文学学者吴彦认为,洁尘对日本文学的阅读是非常广阔且深入的,并且对文学的风土研究做了一个有益的实践。她如此评价:“《一入再入之红》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纯文学和纯粹的文学批评与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做了一个连接。它所带给读者的比那种严肃又枯燥的论文中的东西要来得更加丰富,我觉得这才是文学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是审美的人生。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告诉他们去日本之前一定要先读,这样你就知道你去那个地方应该看什么,不明确的感触也会变得清晰。”
作家何大草说,翻看《一入再入之红》,就好像在重温从前的阅读的时光,写作的时光。“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变,我在变,洁尘也在变,她变的是写作的方式,我变的是我阅读的领域。我觉得变说明我们还有吸收的能力,有学习的能力,有成长的空间。”
新闻推荐
太古里商圈纱帽街精细布设的宽幅人行横道线华西医院周边电信路上设置的两条就医车道路口设置的“直行待行区”和“左转待...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