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周末,建川博物馆又迎来了熙熙攘攘的观众。这座民营博物馆每年的观众已达到了160万人次以上,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不“输血”,民营博物馆能“活”吗?。
在成都,民营博物馆数量曾统计超过100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一。近日来自省文物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完成年度备案的民营博物馆58座,未备案的22座,数量较前几年略有减少。相比建川博物馆等少数完全实现自我造血“功能”者,大部分博物馆的生存还是依靠博物馆投资人的其他资金,其中达到一定条件的可获得政府相应补贴。然而,脱离“输血”供养后,民营博物馆还能“以馆养馆”吗?□本报记者 吴晓铃
生存调查民营博物馆几家欢乐几家愁
最近几年,四川尤其成都民营博物馆发展迅速。不过,即使是闻名全国的建川博物馆,也经历了扭亏的过程。更多不知名的小博物馆,有的在勉强支撑,还有的已经“失联”。
成都尔玛民俗博物馆2012年正式注册,免费对公众开放。2018年,有十几万观众参观,但馆长陈学龙感叹,“政府的扶持是每来一个观众补贴一元钱,算上房租水电、员工工资等成本,一年还是要亏十几万元。”出于对羌文化的热爱,陈学龙不愿关博物馆,“现在主要靠我做药材生意等其他产业来补贴。”
和陈学龙有着相同烦恼的还有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这是成都市首个注册的民营博物馆。然而因为摆放乌木的博物馆馆舍巨大,博物馆每年的运营成本将近两百万元。博物馆负责人罗艳说:“政府的补贴加在一起其实有七八十万元,但拉通算下来,博物馆一年还是要亏损几十上百万元,这笔钱就得靠我们做企业来补贴。”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免费开放的乌木博物馆会在没有观众的时候关掉展厅灯光,待观众前往时再打开。
即使是近年极为注重宣传、在全国也小有名气的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政府一年给五六十万元的补贴也只够维持最基本的开放。馆长赵力直言,“目前我一直把各种科研项目的收入投到博物馆。”
这些能够支撑下去的博物馆已属幸运。在安仁开了6年多的电影博物馆,因为相关补贴取消、免费使用的场地被收回后,没钱另租场地的负责人只好关掉博物馆。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未完成备案的博物馆,有的正在进行重新调整,“失联”的或许就已经关门。
发展出路藏品变资源实现“以馆养馆”
“我们希望政府能加大对民营博物馆的扶持力度。”在采访中,不止一家民营博物馆的负责人呼吁。记者了解到,针对达到一定条件的民营博物馆,包含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等诸多的扶持内容。但民营博物馆显然不能只等着政府养活,如何将藏品变成“活水”,值得每一座民营博物馆思考。
建川等一部分博物馆,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虽然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从没打算靠博物馆赚钱,但他现有的20多个馆题材丰富,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当可观,因此即使门票60元钱一张,也人气十足。除了展览,博物馆还有纪念品、酒店、餐厅在支持,还提供会议、咨询、培训等服务。现在,各地的博物馆还向建川发出邀请到当地建馆,建川做成了博物馆提供商,博物馆成了一个可供持续发展的产业。
与博物馆几步之遥的安仁共品钱币博物馆,也从等政府补贴到低价售票,走出了一条扭亏之路。博物馆先是免费开放,虽有补贴,但每年亏损额也有二三十万元。眼看光靠政府不是长久之计,博物馆从2018年1月尝试低价销售,尤其和刘氏庄园博物馆合作卖套票之后,人流量猛增。馆长李可算了一笔账,“去年参观的收费观众有3万多人,门票收入50多万元。再加上我们开发了十多种文创产品,一年有五六十万元的营业额。现在即使没有政府的免费开放补贴,也能略有盈余。”李可认为博物馆只要有特色,藏品好,可以有门票及文创等多种收入项,“做民营博物馆的人主要是基于情怀。随着博物馆打开知名度,自己养活自己应该没有问题。”
和他一样信心十足的还有华希昆虫博物馆。赵力透露,博物馆正在做藏品的影像化处理,未来这些照片和视频就可以出售知识产权。此外,博物馆还在参与影视文化的创作,可以收取制作费。另外,相关的昆虫视觉体验、图文创作等项目也正在开发。他认为,如果博物馆不卖门票,政府的补贴也无法支撑时,大力发展文创,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新闻推荐
罗蕊是孝德卫生院康复科医生,今年之前,她从未想到自己能参与华西医院每周一次的远程会诊。,向最基层延伸医联体2.0版来了。...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