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的重要部署,到2025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将力争突破1万亿,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成为成都的三个万亿级产业。
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的“主战场”、改革创新的主引擎,如何精准施策?即力求实现“四大转变”,把传统的扶优扶强转变为构建具备协同性、共生性、吸附性的产业生态;把围绕产业极核转变为同时关注整个产业的上下游;把单纯的资金支持转变为与导入和整合资源相结合;把以直接扶持为主转变为与借力杠杆并重,形成乘数效应。
政策实施一年,效果如何?政策是否做到精准发力,取得预期成效?笔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政策驱动
高质量发展效应显现
“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国家首批‘4+7’带量采购工作中,两个品种有幸入围,中标品种的市场份额预计将增长五倍以上。”倍特药业相关负责人陈杨琦表示。
据统计,生态圈政策实施一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新增生物医药类企业500余家,增长近30%;2018年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其中规上医药工业营收同比增长24%,全市占比由27.4%提高到33.7%;全球医药巨头赛诺菲的中国中西部运营与创新中心、国际医美巨头艾尔建相继抢滩成都高新,提前谋划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制高点;在全国171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成都高新区跃升至第6位。
品种为王
直击产业竞争核心
“在支持企业创新药物品种研发方面,高新区走在前列,对创新药品单一品种最高支持3000万元,支持力度空前,更加坚定了企业对有专利技术壁垒产品创新研发的信心。”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表示,“得益于政策支持,公司仅仅成立6年,自主研发的治疗前列腺癌新药HC-1119,目前已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开展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该产品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在美上市的新药品种。”
此外,成都高新区把品种培育作为创新培育的核心,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关键创新技术、市场前景良好的药械,按照里程碑分阶段给予大力度的资金支持。
借力发挥
保险分担临床研发风险
成都高新区率先开展生物医药保险创新,支持企业开展国内国际临床试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研发和市场风险。
笔者注意到,在生物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中,成都高新区探索出了“政府+保险+企业”的创新研发新模式,鼓励企业购买相关保险险种,最高按实际保费支出的70%补贴。为此,太平洋财险设立100亿元保额,建设并运营“国际生物医药健康保险超市”,提供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
截至2018年底,该“超市”已成功撬动7000万元的保费介入生物企业研发阶段,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投入风险,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
业界共治
推动高端人才群落加速聚集
“以前产业规划、政策制定、项目招引等都是政府唱独台戏,产业专家联合会成立以后,搭建起了政府和市场高效沟通的桥梁。”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专家联合会会长、国家成都新药安评中心董事长王莉如是说。
在专家联合会的推动下,2018年,成都高新区成功吸引了诺奖得主科恩伯格、全剂型小分子制药国际化领军人物郭大海等10多个高端团队入驻;与魏于全院士、张兴栋院士等领军人物的合作更加深入。目前,专家联合会共发展100余名企业家、科学家成为会员,组织大型专业会议近10场;组织专题沙龙20余次,提升了专业化产业服务能力。
新闻推荐
从左至右为“杜甫”“李白”“陈皮”“中分”钟女士与“陈皮”大家好,我们是来自成都的四只猫,分别叫“中分”“李...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