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冯晓丽
彭宽萍家庭与生活报记者陈健
“当护士我还游刃有余,但护士长这条道路真的很艰辛,任重道远。”在第108个国际护士节当日,本报记者采访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冯晓丽时她深有感触地说。据了解,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09年成立时仅有床位40张,而现在已拥有床位超200张,成为四川省甲级重点学科和医院优势学科,这离不开冯晓丽十年的不懈努力。但让人难以想到的是,做为“开科元老”之一,这位科室护士们心中的知心护士长,竟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抑郁”期。
护士长出现“抑郁”倾向
2000年,19岁的冯晓丽开始了自己的护士生涯。2009年末,医院细化分科,刚成立的呼吸内科需要从全院选拔一位护士长。觉得自己不错的冯晓丽选择去试一试。因为专业技能过硬,她顺利地竞聘成功。“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特别是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很高,对别人也是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冯晓丽说。“走马上任”后,冯晓丽原以为能驾轻就熟。谁知,刚开始工作问题就来了。作为科室护士长,她不但要管好自己,还要管理手下的护士们,疏导患者、家属的情绪……这让毫无管理经验的她,每天就像打仗一样疲惫不堪。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突然对许多事情提不起兴趣。“20多岁当护士时,我还是名活跃的体育爱好者,乒乓球和羽毛球,在医院的运动会上还曾分获冠亚军。”冯晓丽说。同时,她的睡眠质量变差,稍有响动就会惊醒。职业敏感性让她意识到,自己可能出现了“抑郁”倾向。
做护士们的知心姐姐
冯晓丽一度想到了放弃。但面对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期待,她不愿当“逃兵”。于是,她开始向同事中的心理医生请教,并找来专业心理学书籍专研。后来,她甚至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考虑到学点心理学,不仅对护理工作有用,对子女教育也大有裨益,当时,我甚至都想去考心理咨询师了。”冯晓丽笑着对记者说。
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调试,她的抑郁倾向减轻了。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冯晓丽学以致用,把心理学知识用到工作中。在分配职责时,她会有计划地将需要开导的患者分配给开朗的护士,将相对自主的患者分配给脾气温和的护士,这样的分配让科室病房内的矛盾大幅减少。
对于科室的护士们,冯晓丽就像知心姐姐,总是耐心倾听她们的难处,从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关心她们,并将自己的一些沟通技巧交给她们。慢慢地,冯晓丽发现,科室的事儿,在自己手上变得简单起来。
以真心赢得患者信任
“我们要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是冯晓丽给科室内50多个护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她还清楚地记得,曾有对中年夫妇转院来到医院。女性患者因癌症做了气道重建手术,需定期进行护理。入院后,夫妇俩对于医院的工作颇不信任,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这么做呢?我在之前那家医院,别人都是……”
冯晓丽尝试诸多疏导方法后却收效甚微。最后,她猜测是因为之前就医的那家医院名气较大,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不信任。
于是,冯晓丽采用换位思考的办法,每次护理和治疗时,她都要求护士抢在夫妇俩“刁难”前从专业的角度主动解释,慢慢地,夫妇俩觉得医院的护士不仅很专业,而且真心实意,最后出院时,双方还成为了好朋友。“这些都是我该做的。”谈及工作上的付出,38岁的冯晓丽十分坦诚地告诉记者。而当说到自己孩子时,冯晓丽却满怀愧疚地说道,“由于工作忙,爱人又长期在外工作,年幼的孩子主要靠父母帮忙照顾。每次和儿子在一起时,他最怕的就是我接到工作上的电话了。”
新闻推荐
二人同行保证入户护士安全(上接A01版)“您好,我是护理服务中心李老师,康复组有一位青羊区的患者需要导管治疗,请安排一下就近...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