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冬。(摄影:路得·那爱德)
节假日在昭觉寺执勤保平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龙场街道。
旧时青龙场乡下。
旧时青龙场民居。
龙晓卫是个“爱折腾”的人。
在动物园地铁站外设置四道防线盘查可疑车辆和人员。
听说过“警署”吗?
读宋教仁《宋渔父日记》时,记得这样的句子:“余不解其由来,与之辩。彼等不听,只云须押收警署去,并邀余去质问。”
萧乾散文《坐船犯罪记》里也写道:“表刚好差一分八点,我走进了警署。”
提到警署,总让人想到港台电影里那些雷厉风行、破案高效的警察机构。如今在成都,居然也有叫“警署”的,而且是成都唯一叫“警署”的基层警察机构——青龙警署。
青龙警署,全称为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青龙警署,隶属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是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的派出机构。为啥“一枝独秀”叫警署呢?这里面有啥讲究?据成都公安系统权威人士解释,青龙场地处在成都北大门,是北上出川的交通要道,辖区面积大、经济欠发达、拆迁征地多、流动人口多、人员组成极为复杂,多年以来形成了治安形势较为复杂的区域,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治安管理、服务群众,2001年原青龙派出所被升格为“青龙警署”。
一
“龙文化”滋生的古老场镇
老成都人常说:“成都四大场,东门牛市口,南门红牌楼,西门茶店子,北门青龙场。”同样是从地理角度,阐释了青龙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早在明末清初,由于经历了战乱,北郊一片荒凉。在湖广填四川的驱动下,青龙场人烟渐渐增多,一些人家便聚在名为当地白虎坡的左侧建房,逐渐形成了小镇。由于街镇后来发展成赶集的农贸市场,大家就叫它青龙场。
一个地名的诞生,总有许多世俗文化起了催生元素。“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甚至还能兴云降雨。因此,古人把龙作为崇拜的偶像,把龙作为旗徽、族徽的标志。放眼一看,成都近郊的街道、场镇,以“龙”定名的场镇,可能最值得炫耀的,就是青龙场。青龙场也是涉及龙最多、最广的一个古镇。
如果你坐在飞机上转一圈,你会鸟瞰发现,茫茫苍苍的成都北郊,有一大一小的两个山丘式的土包,大的称为“大青龙包”,小的叫“小青龙包”。这就是青龙场。再看场内,有条淙淙小溪,彩练般从北向南,终年流淌,人称“青龙沟”。沟上建有一座红沙石雕“龙”而成的小石桥,叫“青龙小桥”。过去,场上的客栈、饭庄、茶馆等等,都要冠以“青龙”二字,方显气派。
古往今来,青龙场上的居民对“青龙”二字津津乐道:“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我们是青龙的传人。”
对于龙文化的传承,不仅局限于街头巷尾,更体现在青龙场众多的建筑上。你再俯瞰青龙场立交,不觉得它像一条匍匐北望的龙吗?青龙场立交桥是成都目前最高最长的立交桥,是城北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都通往外界的一个主要交通枢纽。
成都旧时有民谣说:“两条龙灯闹元宵,黄龙顺着锦江绕,青龙围着城边跑,上下腾舞火焰高。”说的是,从民国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龙场除了赶集热闹,再就是正月元宵舞龙灯,最为壮观。“黄龙”指黄龙溪的龙灯,“青龙”指青龙场的龙灯。一到春节,孩子们跟着大人去看耍龙灯。满街都张灯结彩,什么蝴蝶灯、金鱼灯、白果灯、金瓜灯、佛爷灯、观音灯,还有一些戏灯,如太公钓鱼、天赐黄金、桃园结义、唐僧取经等。
青龙人除了舞火龙,还舞水龙。过去,每逢干旱,禾苗缺水之时,青龙人就耍水龙祈雨。水龙是布草竹竿做的,舞者裸露上身,仅穿一条短裤。当他们舞着水龙经过时,围观的人群用水冲泼,更有甚者把瓢中水搅旋转之后泼得能把舞者打痛,据说愈欢愈痛,降雨的可能性就愈大。如果你躲闪不及,会全身淋得像落汤鸡似的。
早在晚清时期,青龙场就经常成为戏曲表演的舞台,吸引很多观众。每年农历二月中旬后,青龙场“以巨木扎台演唱”《目连救母》。该剧有略本和详本两种,前者演十余日,而后者可唱至月余。戏中的打叉“绝技”很受欢迎,掷叉者“命中之技,不差累黍”。有时,掷叉者还故意恶作剧,将纸叉扔向人丛惊吓观众。川剧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移民们也带着陕西梆子等地方戏来到成都,一般是爆竹声响三声,演出就要开始了,台下观众屏息以待。
二
青龙场曾与春熙路比肩
何为场镇?《西京赋》载:“九市开场,场者市物之所集也,市物所集之处,必万家比栉之处,盖场之为言镇也。”
青龙场的集市在成都大名鼎鼎。史书记载,清代中期:“青龙场距城十里,三,六,九日场期;驷马桥距城五里,二,五,八场期。”但很久以来,驷马桥是有期无场,人们赶场都一窝蜂跑到青龙场去了。
当时,由于“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移,成都农村生产得以恢复,该地出现了幺店子和零星的农贸交易,再后来建房形成巷和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清同治十二年(1837)经朝廷批准后成为场镇。
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此居住经营生意者陆续增多,遂成为一完整集市。因靠拢青龙包,人们便以“青龙”命名,并约定俗成,以农历三、六、九日逢场。《成都县志》有“清同治二十年,成都县有驷马桥、天回镇、三河场。……青龙场等十二集市。青龙场,北门外昭觉寺南面一里处,因镇边之青龙包而得名,三、六、九日场期”的记载。
青龙场的集镇文化也很了得。比如,清光绪、宣统年间,人来人往的商贩马帮,也是青龙场街头一景。1906年,一位来蓉的美国传教士估计,当时的青龙场约有七八十种不同的小贩,主要销售食物、日用和妆饰三大类商品。
出生于成都的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笛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书里介绍:民国时期,不知什么原因,有些小贩只有在成都的春熙路和北郊的青龙场才能见到,例如“装水烟”的人通常在茶铺、烟馆、酒店、戏园和集市上做生意,如果有顾客要吸烟,他们就把黄铜水烟壶和烟丝递上,烟枪不够长还有备用烟管连接。一般的价格是两个铜钱抽五口,但也有烟贩允许顾客“分次吸食”,如当天吸两口,以后再吸剩下的三口。
70后署长
“爱折腾”的武林高手
一个场镇这么有历史内涵和商业文化,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理应幸福像花儿一样。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青龙场也未能免俗。
青龙辖区地处成都的北大门,是北上出川的必经之地。辖区内有闻名中外的“川西第一禅林”昭觉寺、成都市动物园、昭觉寺长途车站等重点部位,每逢周末及节假日,日均人流量均在5万人以上。由于辖区经济欠发达,安置房、保障性住房多,城市配套设施不齐备,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治安形势严峻,突出表现为“三多三难”的特点:“三多”即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矛盾诉求多;“三难”指管理深入难、治安改善难、警情控制难。“三盗两抢”“扒窃”“盗窃电动车”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一直处于高位,“打架、扰乱秩序”等警情也较为突出。
那么,管理这么大一个古老的场镇,青龙警署是如何把舵的呢?
动物园东侧东紫路的青龙警署,是一栋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六层楼建筑,警署划分为办公、办案、生活、综合等区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办证室干净宽敞,舒适的座位可供市民休息,完全不用站着排队。
而初见署长龙晓卫,我有些吃惊:四十出头,约1米8的个儿,脸上轮廓俊朗清晰,眉宇间透出见多识广的自信。这么年轻的署长,扛着这么大地盘的警务管理担子,当然不会是等闲之辈。
龙晓卫,重庆璧山人,1996年考入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打体育”的人干的是警察工作,这一步跨得大啊。他笑着说,小时候在重庆老家读初中时就开始练习武术和柔道。当警察后,“玩”武术的机会虽然少了,但武术技法的精髓和思路,却经常启发他一次次成功破案。这也算“功夫在诗外”。
2000年8月,龙晓卫被特招到成都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后又在成都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历练。2016年12月至今,出任成华区公安分局青龙警署署长。
所有骄人的业绩,让群众满意,让辖区满意,也让自己的良心稍稍满意。于是,四川省优秀刑警,四川省刑警大练兵比武全能团体第一名,两次个人二等功,三次个人三等功,五次个人嘉奖,四川省保护三电设施先进个人……鲜花和掌声滚滚而来,也为他以后的职业生涯,垒起了更高的荣誉台阶。
“爱折腾、敢创新”是同行对龙晓卫的评语。事实上,他也确实是这么干的。
自2016年底担任青龙警署署长以来,“爱折腾”的他开始尝试新的工作思路,坚持改革强警、智慧增警的理念,率先按照“一室两队”的警务模式创新出适合青龙辖区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一室两队”,简单说就是由警务指挥室、社区警务队、办案队组成的新警务运行体系,通过科学管理警力,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的。经过一年的运行实践,受到全体民警的认可和支持,也让辖区群众拍手称快。
昭觉寺车站、动物园,一到节假日人流量都会猛增,尤其是昭觉寺车站,门口流动摊贩、野的揽生意,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人多还滋生了盗窃扒窃。有困难找警察,然而在以前,警察也很头疼,面对这些乱象一度有些束手无策。
为什么呢?很多事情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执法范围,警察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想管管不了。龙晓卫感慨说,有些群众误会警察不作为,其实他们也有苦说不出。比如大家反映突出的“野的”,民警是没有执法权的,只能劝离,要是师傅“嘴嚼”,反问一句“你凭啥子管我”,警察还真不好回答。2018年国庆前夕,预估到昭觉寺车站、动物园会人山人海,龙晓卫他们提前与交委、交警、城管等部门联系,在节前展开多次联合整治,规范这些地方的秩序。一切有法可依,结果,被整治的那些小摊贩、“野的”师傅也心服口服。
离开青龙警署前,我看到他办公室角落放了一对哑铃。他笑着解释,有空还是练练,工作繁琐,节假日压力更大,精神经常弄得很紧张,举一举哑铃,活动活动筋骨,调整调整思路,也顺便重温过去练武术时的旧梦,毕竟,每个人心里都曾有过一段温馨的青春岁月。
2019年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大庆”,龙晓卫带领青龙警署全体民辅警以忠诚履职的担当、积极有效的举措、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励全体民辅警为创造安全稳定政治社会环境努力不懈。
青龙辖区共有8个社区,其中4个属于涉农社区。居民关系错综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更好深入社区治理,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践行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一直是龙晓卫关注的重点。为了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他从最小单位、最小细胞抓起,把社区警务站作为警务工作的基层载体,把人口管理、入户访查、法律宣传、安全检查、巡逻防范、警情通报、户证服务、纠纷调解等各项工作串连起来,通过探索推进社区多元共治、院落协商自治、网上网下同治,使警务站成为守护老百姓平安的微型派出所。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 图片由青龙警署提供
新闻推荐
2019成都世警会“开放体验日”暨沙滩气排球测试赛昨日举行预备选手信心十足 市民对世警会很期待
沙滩气排球测试赛比赛现场本报讯(记者王静宇文/图)昨日上午,2019成都世警会“开放体验日”暨沙滩气排球测试赛活动在高新区...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