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龙全神贯注击球 图据新华社
刚刚结束的2019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上,中国球员只有两人打进第二轮,一个是丁俊晖,另一个就是来自成都的21岁小将周跃龙。第二轮对卡特的比赛中,周跃龙前两个阶段均保持领先,却在第三阶段遭遇0:6零封,最终以9:13被淘汰。昨天下午,周跃龙在成都击动元素台球俱乐部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对自己的世锦赛之旅进行了回顾,也从一名旅英球员的角度对困扰中国斯诺克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谈比赛现场
“打到第三阶段,大脑已是一片空白”
周跃龙第二次打进世锦赛正赛,他的首轮对手是6号种子、今年表现很突出的马克·艾伦,赛前各界普遍不看好,他却爆冷以10:7战胜艾伦,赢得自己的首场世锦赛正赛胜利。第二轮面对卡特,前两个阶段周跃龙都保持领先,人们都期待着他能再进一步,结果等来的却是一场横扫出局。为什么会有如此前后迥异的表现?周跃龙直言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
“资格赛三场都赢了,但我很清楚自己状态并不好,对正赛也没什么目标,只想着能尽量发挥出水平就行,还有就是不要碰到丁俊晖。对艾伦的比赛我很放松,而且赛前也得到了奥沙利文的帮助,他在防守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正好克制了艾伦的进攻,所以10:7赢了。第二轮接连领先了两个阶段,那个时候心里真的有想法了,结果心态也无法保持平衡。”周跃龙回忆了当时的情景,第二阶段时间比较晚,他上床休息已经是23点过。因为想着第二天的比赛,明明身体已经很疲惫却总是很难入睡,直到次日凌晨2点过才睡着,早上6点就醒了。“之前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这就是因为压力太大的原因。第三阶段比赛的状态更糟糕,说实话输了两局之后我已经不紧张了,只感觉身体充满疲惫感,大脑里面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自己怎么打的,稀里哗啦地输了个0:6。”
周跃龙这场比赛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球员在大赛中的缩影,技术水平是有的,但关键时刻总是稳不住。谁都知道要保持平常心,然而平常心不是多念叨几句就能有的,周跃龙之前还专门请教过斯诺克著名教练格里菲斯如何稳定心态的问题,到了比赛中还是“大脑一片空白”。类似的情形,正是困扰中国球员在大赛中出成绩的主要原因。
谈比赛心态
“心态和生活环境有关,中国球员要操心的地方太多了”
为什么中国球员无法保持良好心态,为什么在心理调节能力上国外球员总是更胜一筹?周跃龙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心态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国外球员的生活环境普遍更简单纯粹,而中国球员受到的各方面干扰、影响太多,要操心的地方也太多,很难让他们真正集中精力在比赛和训练中。”
“对国外球员来说,斯诺克就是他们的工作,赢了挣奖金,输了也没关系。他们的社交圈子也比较简单,舆论环境很宽容,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那么多弯弯绕。中国球员不一样,所有人都是带着压力比赛,别的不说,在英国每年30多万的花费就足够让人压力巨大。另一方面,舆论压力也很大,赢了捧上天,输了就批得一无是处。这种环境下,中国球员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全身心投入比赛。”周跃龙说,正是因为想得太多,要担心注意的太多,中国球员的心态特别容易受干扰。无法承受压力,周跃龙认为这其实是中国球员的通病,“内心强大的人大多活得很纯粹,而我们确实很难做到。”
谈比赛差距
“现在的我还配不上冠军,我们离职业球员还有很大差距”
周跃龙是国内年轻球员中的佼佼者,世界排名长期稳定在31、32位上下,但更多的惊喜却始终没有出现,对此他非常坦率地表示,自己目前还没资格拿冠军,这并不只是水平问题。
“世锦赛之前我和奥沙利文一起训练了两个星期,感触非常深。他在休息的时候随意聊天、说笑话,但当他拿起球杆之后却绝对不会说一句多余的话,那种专注度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相比的。”周跃龙说,中国球员每天训练大约6到7个小时,但训练质量却很难保证,因为专注度远远不够。“奥沙利文告诉我,如果有一个球你打不好,那就一定要反复练习,第一天打不好第二天接着打,直到打好为止。为什么他的比赛打得很快,因为每一颗球该怎样打早都刻在他脑子里了,这不是什么天赋,就是平时苦练的结果。一个44岁的球员还能单赛季拿5个冠军,8次参赛7次进决赛,怎么做到的?除了训练,他还经常跑步锻炼,大赛前只吃蔬菜以免影响消化。”
在这些顶级的职业选手面前,周跃龙真切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他说:“无论是专注度、训练细节、比赛态度还是自律精神,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太大了,现在的我还算不上真正的职业球员,也配不上冠军。”这样的认识,或许是周跃龙本届世锦赛最大的收获,他也许真正找到了中国球员和顶级球星之间的差距所在。
谈比赛初衷
“要打好球,必须先搞清楚为什么打球”
如果把世界排名前128视为职业圈子,中国斯诺克职业球员已有26人之多,仅次于斯诺克发源地英国。不过,职业选手数量增加并未带来成绩的提升,这是困扰中国斯诺克的一大难题。周跃龙认为,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除了训练之外,还需要搞清楚打球的意义,投身斯诺克运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钱打球,还是为喜爱这项运动打球,我觉得这是必须弄明白的问题。很多人是为了钱,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真正顶尖的球员都不只是为钱。比如奥沙利文,如果只为钱他可以去搞很多商业活动,比如费德勒和泰格·伍兹,他们的钱早都挣够了还在赛场上拼命,说到底还是对运动本身的热爱,希望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时期留下更多美好回忆。我相信,出发点不一样付出也不一样,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会毫无保留地投入。”周跃龙说。
周跃龙接下来的目标,是争取在两到三个赛季内拿到排名赛冠军,他并不急于出成绩,是因为想要先打好基础。“我必须杜绝一些不好的东西,改变一些生活方式。这次回成都我连球杆都没带,休息就好好休息,但训练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训练,从新赛季开始就要全力以赴。”他说,冠军永远是自己的目标,不过在此之前他必须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球员,搞清楚自己为什么打球,这比拿冠军更重要。
本报记者 肖竹
采访手记
“职业”二字需要重新定义
周跃龙说,自己还配不上获得冠军。这句话,其实说出了中国斯诺克现在的命门所在,我们的很多球员现在都配不上冠军,因为他们对职业球员的定位根本还没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旅英球员规模空前庞大,谢菲尔德的斯诺克学员中随处可见中国球员的身影,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英国几年下来甚至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丁俊晖会英语,周跃龙的英语也不错,至少可以单独和奥沙利文交流,据说他是利用闲暇时间自学的。其实这应该是一种职业球员的基本素质,连语言交流都做不到,又怎能融入当地的大环境中?可惜,很多人并没有这种意识。
优秀的人总是孤独的。丁俊晖能成为“第一人”,是因为他第一个走出了海外留学的路子,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中成长。奥沙利文也是孤独的,每次大赛的球员休息室里,奥沙利文几乎都不会和其他球员交流,一个人就是一个圈子。有时候,人是需要压力才能成长的,唯有如此,没有路才能闯出路来。可惜大多数中国球员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现在的训练、生活条件比丁俊晖当初好得多,却永远也达不到丁俊晖的高度,这并不只是天赋和水平的问题。
中国斯诺克面临的瓶颈显而易见,丁俊晖之后迟迟找不到新的接班人,新生代新星不少却始终难成气候,倘若长期无法有新的冠军产生,中国斯诺克的总体发展或许都会受到影响。现在的问题不是海外军团继续膨胀,也不是职业圈子又增加了多少人,而是中国球员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搞清楚职业球员的真正含义。“职业”不是一种称号,而是一种态度,如果始终不能用职业球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那又凭什么配得上冠军呢?本报记者 肖竹
新闻推荐
文殊院杨家驹(武侯区)图李云(龙泉驿区)我不知道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是不是官,他自称是“芝麻官”。成都市龙泉驿区黄土镇三村村...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