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组成高规格智囊团,将发布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
臭氧污染防控
作为全国首个臭氧专委会,臭氧专委会旨在为广大臭氧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管理和技术人员搭建臭氧污染防治学术交流、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学科发展、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的公共平台,以此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由科学走向实践。
院士看成都
“成都这几年在臭氧污染防控方面做了非常具体、有力的探索。”在张远航院士看来,成都在PM2.5控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就已经发现臭氧问题可能成为成都、乃至成都平原未来影响空气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成都的臭氧防控的技术路线有了成功的端倪。
这几天,你有没有感受到成都的“热情”?阳光火力全开,瞬间入夏,蓝天白云分外明媚,不少人在朋友圈里晒“夏日蓝天”。但事实上,进入夏季,你有可能看到的是个“假蓝天”。
每逢夏日,臭氧污染便会“逼宫”PM2.5,取而代之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如何防控臭氧污染,成为夏季空气污染治理的新课题。
3月29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6位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院士和该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气臭氧污染防控的方向和路径,推进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控制相关领域学术发展与防控进程。
全国首个臭氧控制专委会
成都亮相
自2013年我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除臭氧外,全国各大地区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下降,而臭氧浓度却不降反升,且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蔓延的恶化态势,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问题之一。
“大气臭氧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凝聚多方的智慧和力量。”暨南大学郑君瑜教授是本次会议筹备小组的副组长,他介绍臭氧专委会的筹备过程和组织框架时如此介绍臭氧专委会成立的背景。
作为全国首个臭氧专委会,臭氧专委会旨在为广大臭氧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管理和技术人员搭建臭氧污染防治学术交流、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学科发展、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的公共平台,以此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由科学走向实践。
将发布中国大气臭氧污染
防治蓝皮书
目前,臭氧专委会已设立了6个学科工作组。今年,将建设臭氧专委会的交流平台,并进行学科工作组的建设和充实。
郑君瑜教授介绍,专委会将进一步充实学科工作组力量,而当前最重要的是组织力量开展臭氧污染科学评估,发布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在典型区域开展臭氧污染防治管控实践,以及举办臭氧污染防治的理论与技术培训,“希望借助专委会这个公共平台,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突破我国臭氧污染防治的科技和管理瓶颈,推动臭氧污染控制从科学走向实践,开启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的新征程!”
“在成都看到了
臭氧污染控制的希望”
首个臭氧专委会成立大会为何会选择在成都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的回答直截了当:“成都这几年在臭氧污染防控方面做了非常具体、有力的探索。”在张远航院士看来,成都在PM2.5控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就已经发现臭氧问题可能成为成都、乃至成都平原未来影响空气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事实上,成都市从2013年就组织了一系列的臭氧学术研讨会咨询会探讨臭氧防控问题。从2017年开始,就把学术研讨成果转化为行动方案,并迅速拿出了成都市臭氧防控的方案,制定了行动计划。“从当年7月份开始全面实施后,当年8月份臭氧防控就取得了一定成效,包括重污染程度和超标天数,以及污染的空间范围都有所改善。”张远航院士表示,虽然改善的程度不是非常明显,但其臭氧防控的技术路线已经有了成功的端倪,就看到了一些曙光。随后,成都市在2018年进一步深化,拿出了更加详细方案,并提早实施。2018年在2017年的基础上,臭氧超标天数等又有所下降。
2019年,成都对于臭氧污染的防控启动更早,今年3月成都已经出台了臭氧污染防控的整体方案,以及各个区县的消减重点基本上已经确定。
“因此,我们从这样一个过程来看,成都确实对臭氧问题有比较好的认识,其认识的深刻程度、采取措施的力度,在全国来说都是有典型意义的。”张远航表示,当然本次大会也可以选择在北京、广东等地区举行,但“在成都,我们看到了臭氧污染控制的希望”,目前全国正面临臭氧污染防控的关键时期,选择在成都召开本次大会,希望成都平原的臭氧防控能趟出一条路子,为全国和其他区域开展联防联控,提供模范。同时,他也认为这将是成都平原臭氧防控的支持,他建议成都能够通过更加精准的治理措施,使臭氧污染防控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新闻推荐
《都挺好》大结局了。我没怎么追这部剧,只是断续看了些片段,但对于剧情发展还算清楚,因为不仅身边很多人在看,朋友圈里也是热...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