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成都华兴街悦来茶园的舞台上,《挑袍》《邱旺靠贫》等川剧经典折子戏又咿咿呀呀精彩上演。数百名川剧铁杆粉丝就着一杯清茶,陶醉在三国和包公断案等剧情之中。鲜为人知的是,就在热闹的茶园对面,藏着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这个2001年底成立的博物馆,收藏了一大批珍贵的川剧发展史料以及川剧表演行头。那些用手工一针针绣成的精美戏服、巧夺天工的演出头饰以及特色十足的脸谱,无不诉说着川剧曾经的辉煌。,戏窝子浓缩川剧百年芳华。
□本报记者吴晓铃
1
展馆直击
“戏窝子”里建起川剧博物馆
“我们专门把川剧博物馆开在了悦来茶园这个著名的戏窝子!”成都市川剧院宣传策划部主任、著名演员熊剑给记者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因为悦来茶园一直就是川剧发展的见证。”
走进博物馆,入目处川剧的服装、道具、脸谱等藏品琳琅满目,展柜中泛黄的川剧老剧本以及魏明伦、徐棻等现代名家的新作展示着川剧新老的传承。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一张川剧鼎盛时期的演出分布图:除了甘孜、阿坝,四川境内几乎每个市县都有川剧团。而一百年前“五腔共和”形成川戏,就在悦来茶园这个“戏窝子”里完成。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这里就是梨园供奉祖师爷的老郎庙。”熊剑说,辛亥革命那一年,周啸怀出资8万银元,取《论语·子路》中的“近者悦,远者来”之意,成立了悦来公司,把周边聚集的长乐、宴乐、宾乐、桂春、彩华、翠华、太洪、顺乐等八大戏班聚在一起,形成“三庆会”,优化剧目、统一管理。在此之前,各个戏班以声腔命名,分别叫作“胡琴班子”“高腔班子”“弹戏班子”“灯戏班子”等,“三庆会”成立以后“五腔共和”,川剧之名才渐渐形成。
熊剑说,五腔之中其实只有灯戏是四川的,另外四个声腔都是外地传入,但川剧的特点就是不断对来自各方的艺术形式进行地方化改造,既保留了原南北戏曲的艺术精髓,又融入本土文化的独特气质,使川剧成为独霸西南的大剧种。
在悦来茶馆,当时著名的川剧小生康子林,挂牌演出票价是两个银元,在当时可以买到2000斤大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悦来茶馆的基础上成立剧场,取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的诗句,命名“锦江剧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剧场天天有戏,而且有时候一天三场,戏票仍然紧俏。如果遇到名角挂牌,有人甚至带着铺盖通宵排队买票。”熊剑说。
从百年前的“三庆会”至今,悦来茶园的川剧锣鼓几乎从未停歇,那些“三庆会”用过的道具箱子、戏班班牌等实物,则被博物馆细心收藏起来。
2
馆藏珍品
近1400件文物展示川剧芳华
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展厅只有600多平方米,挨挨挤挤的文物却有近1400件之多,它们几乎浓缩了川剧的全部历史和特色。
刻有威妥玛拼音的道具箱曾经拥有杨素兰、康子林等众多川剧名角的“三庆会”,在上世纪40年代慢慢失去往日的辉煌,但剧团曾经使用过的道具箱却保留了下来。博物馆“蜀曲流芳”厅有一口一米高的大木箱,箱盖上是中文“成都三庆会”字样,箱体正面却用威妥玛拼音刻下“三庆会”的名字,下面还有疑似地址的一排字母。原来“三庆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走出夔门,从重庆出发赴上海演出,演员坐的客轮和货轮分开,货轮的营运方是外国公司,因此在给装服装道具的大木箱“填写快递单子”的时候,便用这种音译字母来标注人名及地名。
乾隆年间戏班班牌在成都“三庆会”之外,众多的戏班一直在全省各地茁壮生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说是乾隆年间泸州地区戏班“鹤龄班”的班牌。“鹤龄班”是一个高腔戏班,在当地延续了上百年,直到1898年才解散。这块戏班班牌,也以实物方式证明了在川剧诞生以前以戏班方式存在的状态。
全套锣鼓犹见繁华声色在川剧艺术博物馆,可以看到全套的川剧打击乐器堂鼓、大锣、小锣、小鼓、大钹、唢呐等实物,也可以看到完整呈现的川剧金銮殿等演出场景。熊剑说,戏曲演出要在方寸舞台间表现各种场景,就少不了程式化的一些规定。比如川剧中的金銮殿,整体采用明黄的帝王色布置,座椅后的屏风饰五爪金龙,殿前有香炉、掌扇等“帝王特供”的道具。舞台两侧,还有御林军使用的金瓜、月斧、朝天蹬等仪仗用具,“舞台上的道具显然比不上真实的金銮殿,但观众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演出场景。”
脸谱里识人物个性在博物馆的“犁园簇锦”厅,众多的川剧脸谱也是特色十足。财神爷的脸,就画了古钱币的形象,极具辨识度;陈仓老魔让人望而生畏,于是脸谱被做成一半人脸一半鬼脸;道教最尊崇的护法尊神灵官拥有强大法力,于是额头上再画一眼顿显威风凛凛……很多川剧老戏迷只要看到这些特定的场景或脸谱,基本上就能判断演出什么剧目。
3
看点门道
王侯戴鸟雀,元帅加簪缨
陈列在博物馆的众多川剧头饰,被认为在中国的戏曲种类中是最为精致的。熊剑说,做王帽,头饰上必须盘龙。这些龙由硬纸壳或木板做底,外饰金粉,看上去耀眼夺目。尤其体现手艺的是师傅们做的龙是立体造型,甚至龙的鳞甲也一点点刻画出来。这样的硬盔头帽,戴在头上自然英姿飒爽。“如今,川剧的头帽大都采用外剧种的,很多已经简化成绒球装饰。渐渐失去了川剧自有的特点。”
武生戴的帽子,会在头顶加上独冠,既用于装男人的发髻,也可令武生看上去更加英武;王公大臣的头帽根据身份和官衔,则各有不同的装饰,比如“耳噗闻”帽,帝王则加朝天板,王侯戴鸟雀,巡按御史就戴金包,元帅加簪缨,番邦的头帽具有明显少数民族风格,凸显文官的身份就戴诸葛亮式的“万卷书”帽。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却再也找不到能做这些头饰的手艺人了。
博物馆还保留着不少阳友鹤、曾荣华等川剧大师曾经用过的服装,这些手工缝制的服装,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堪称奢侈品。熊剑说,戏剧服装很多都是丝绸,其上的纹饰都是手工刺绣,现在一套做下来要花掉一两万元。幸好这些戏服在不同的剧目中可以重复使用。成都市川剧院上世纪八十年代置办的部分戏服如今仍在使用。每次演出完毕,工作人员会在衣服上喷洒酒精再晾晒保管,使用寿命可达几十年。
如今,包括川剧在内的各种传统戏剧,似乎都不再主流,为了节省成本,博物馆大多数时候关着灯,只有有客来访时才开门迎客。庆幸的是,川剧还有一批忠实的观众一直追随左右。也正因为如此,已经年近50岁的熊剑和他的同事,仍愿意周末到悦来茶园登台,“那一刻,我可以是帝王将相,可以展才子风流。只要台下还有喝彩,我们就还有存在的价值。”
观展指南
地址:成都市华兴正街54号
时间:工作日上午9点30分至11点30分,下午1点30分至4点30分;每天晚上6点30分至8点(大年三十除外)
新闻推荐
去年 成都医健产业融资突然“火”了 完成22起融资案 包括5个“亿元”大单
2019中国(成都)医健产业投资发展研讨会在蓉举行去年是中国创投、私募股权投资变化极大的一年,A股上市审核全面从严、上市规...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