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的北湖生态公园格外热闹,春来客家·第二届龙潭“鸟米粿”客家文化节在这里开幕,上万市民和游客来到这里品美食、看演出、逛公园。记者了解到,今天志愿者们共制作了2万多个鸟米粿,近万名游客品尝到了这一客家美食。开幕活动后,还有一系列“鸟米粿”节活动将在龙潭街道举办,市民和游客可前往继续品尝客家美食,体验客家民俗。
为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增进客属乡亲交流,龙潭街道联合成华区益佰分文化服务中心举办了此次客家文化节,不仅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吃喝玩乐的全新体验,也对龙潭街道塑造社区品牌文化,传播向上向美的社区精神,强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现场展示 引大量游客围观
活动现场,客家美食种类繁多,不过“鸟米粿”是绝对的主角。据介绍,“鸟米粿”又名艾馍馍,由客家话音译而来,是将煮熟切碎的清明草和大米粉、糯米粉搓揉在一起,包上腊肉、咸菜、葱炒制的馅料,再用陈年的玉米壳包裹蒸制而成。
活动现场,100余名系着传统客家围裙和头巾的客家居民展示了鸟米粿的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游客围观,还有志愿者手把手教市民和游客如何制作鸟米粿。
现场“学艺” 自制鸟米粿带回家
市民邱先生从未吃过鸟米粿,今天现场品尝之后,爱上了这个味道,立刻到体验区跟志愿者们学习了制作过程,“我做了5个,我要把自己做的这些鸟米粿带回去给家人尝一尝。”
市民李女士没有直接上手,不过她看得很认真。原来,提前得知了此次客家文化节的消息,她特意带着儿子过来尝鲜。“鸟米粿很好吃!我和儿子都很喜欢。”李女士打算回家自己试一试。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蒸制,热腾腾的鸟米粿就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出炉了,很快就被抢食一空。志愿者王大姐脸上笑开了花。她是龙潭街道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听说“鸟米粿”节需要志愿者展示制作过程,第一时间报了名。“今天我们片区的志愿者一共做了几千个鸟米粿,看到游客们吃得那么香,真的很高兴,很自豪!”
他们一生“守艺”
传承客家文化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需要“守艺”。今年,龙潭街道评选出了5位“守艺人”,他们坚守客家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弘扬客家文化习俗,为大家留住了珍贵的客家记忆。活动现场,龙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5位“守艺人”颁发了奖状。
据了解,这5位客家文化“守艺人”分别是成都非物资遗产项目传承人、被誉为“成都裘衣制作最后一人”的陈朝明,著名制龙、舞龙传承人范宗权,瓷胎竹编传承人李泽祥,客家美食——钟肥肠创始人钟洪生,客家美食传承人喜客饭店创始人张开兵。
“我这一辈子就只会裘衣制作这门手艺。做裘衣,说累也累,说苦也苦,但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再苦再累我也认了。”陈朝明说,传承民间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他要把裘衣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50年了,我只做一条龙,现在也做不动了,希望年轻人赶紧把这门手艺学会,不要失传了。”89岁高龄的范宗权与制龙、舞龙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更多人能学习制龙、舞龙,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据了解,此次鸟米粿节后,这些“客家守艺人”将走进社区、进学校,成为传播“客家传统文化”的“形象大使”。
鸟米粿制作攻略
想自己试一试吗?
1、清明草洗净、切碎,清水煮熟,起锅后把水挤干、凉冷。
2、把凉冷的清明草和糯米粉、大米粉倒在一起,揉成光滑均匀的面团。
3、盐菜洗净、挤干。腊肉煮熟、切丁。鲜肉切丁。炒锅开火,适量食用油加热后,葱、腊肉丁、鲜肉丁下锅炒三分钟,加入盐菜,再炒五分钟。
4、取适量面团,裹入馅料、揉圆,用玉米壳包住,鸟米粿就做好了。
5、蒸锅中放入冷水,鸟米粿入锅蒸熟即可食用,通常蒸制时间为四五十分钟。
成都晚报-成都发布记者 薛欢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龙潭街道提供)
新闻推荐
《西望成都》推出第209期成都民企的华丽蜕变 美国留学生的成都家
《西望成都》23日推出第209期。2019年是成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城事》栏目介绍了成都正在为民营企业营造更...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