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尹利萍:成都漆艺传承录

来源:成都日报 2019-03-25 04:01   https://www.yybnet.net/

饮食具《雕银丝光晕彩蟠龙旋转攒盒》

成都漆器厂藏在繁华闹市后面

镶嵌

花器《春暖花开》

上灰

雕刻

本报记者 孟蔚红/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成都是中国漆艺之都,是中国漆艺最早的发源地,3000年前成都漆器就很有名。

中国漆器艺术委员会首次会议20多年前就是在成都召开的,当年参会的20多个漆器大厂现今只留下了北京和扬州的两家,两家都采用新技法,比如使用化学漆,而成都漆器厂由于历史原因,坚持老工老料生产,反而把这一古蜀大器的传统保留了下来。

人磨漆,漆磨人。尹利萍在成都漆器厂这40多年,一以贯之的其实就是手艺人精雕细琢、得心应手、至死方休的工匠精神。

嘉宾

尹利萍,首批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四川省工美艺术大师,成都漆器厂艺术设计总监。

故事

成都漆器,一个甲子的沧桑

蜀华街,一条与宽窄巷子隔街相望的僻静小巷,成都漆器厂在小路尽头,以前很少有人知道它,遑论成都是中国漆艺之都。国内80%的漆树生长在四川盆地周边,成都是中国漆艺最早的发源地,3000年前的古蜀时期,成都漆器就很有名。

至于成都漆器厂,存在60多年,有过起落,触底反弹,逐渐变成网红,很多人来参观,包括附近的街坊邻居第一次走进了漆器厂的大门,现在还有各种展览。

中国传统三大传播媒介,水墨、陶瓷和大漆,唯独漆被忽视。作为土特产,蚕吐丝、蜂酿蜜、树割漆,也唯独漆不见了。尽管如此,成都漆器从没消失。新中国成立后,没有重工业,没有轻工业,只有手工业。依稀仿佛今天大家挂在嘴边所谓的流行“手作”。

那时出口创汇靠手工业,发现漆器是好东西,于是改革开放前前后后两次恢复生产。民国时期留下来的老艺人一起带徒弟。1954年成立合作社,1956年改厂,成都漆器就此恢复生产。40多年前,轻工业部25万专款拨下来,上世纪60年代初收缩到工美所里的成都漆器项目恢复工厂建制。

第一批社会招工,第二批知青招工,愿意干的人留了下来。

2006年漆器进入国家非遗首批名录,当年的学徒成了大师,成了受人尊敬的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传承人。这是他们应得的尊重。有意思的是,成都漆器的大师大多是女性。正是这些女性,撑起了成都漆器的历史。比如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尹利萍。

上世纪70年代的成都,质朴、贫乏,又恒定,人们穿款式相似的衣服,在裸露的之字形楼梯揭开蜂窝煤盖子,把火吹旺,是新的一天。吃完早饭骑车上班,公交车一般不坐。公交一站2分钱,从家到厂要6分钱,而工资只有18.5元。

尹利萍在漆器厂当学徒。学徒3年,4年转正,5年定级。定级后工资30元多一点。已经不容易了。能进厂当学徒是因为有画画的功底。1975年考入市工艺美术公司,被分配到漆器厂,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像封闭循环,加上资料阙如,尹利萍对漆器并不真正了解。

一周上6天班,按时上下班,周末在人民公园、青羊宫画画写生,平静的生活,让她善于发现一张2.6cm×3.1cm的糖纸上有4种颜色、3个图案、23个字,也能体察窗外那棵皂角树春去春回,绿了又黄。尹利萍一度以为,这样的生活永不会变,是一生一世。

80年代才听说有《考工记》,才看过《天工开物》,才手抄王世襄注释的《髹饰录》。70年代末恢复高考,某些东西逐渐释放,人民南路的新华书店随时挤满,人们通宵排队买书,对手中做了那么多年的漆器,尹利萍也第一次有了一些了解。

尹利萍报考川美的漆器专业,川美是当时全国唯一有漆器专业的大学。文化考试异常优秀,没想到专业考试居然差了5分。差距不是技术上的,是对漆器理解不够。艺考考场专业混合,漆器和雕塑等专业同在一个考室,看其他专业的作品,设计语言鲜明,色彩丰富,尹利萍临场调整。

这种调整其实是对漆器的理解和驾驭不够,越发心烦意乱,好像记得连作品都没有完成就结束了考试。直到1979年川美进修班招生,尹利萍才得以完成系统学习,进而在1984年到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深造,才逐渐确立自身的审美风格和创作策略。

爱,让手与材料有了奇妙连接

从中工美回到漆器厂,是尹利萍出作品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漆器厂恢复生产后第一个高产时期。国家外贸创汇,统一下发订单,调配资金和材料,只需要埋头干活就行,待遇提高,工资上涨,甚至有奖金。除了订单,还有工艺美术展,一些作品被国家收藏。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变市场经济,不再有政府大包大揽的订单,最主要是漆器厂土地置换失误,勉强支撑到1995年后停产。漆器厂的大门再次关闭,被贴上封条,尹利萍热情淬灭,心中黯然。她在少年宫当老师,教孩子们画画,在一家设计公司出任设计总监。40岁的尹利萍坦然接受生活的改变和不可改变,偶尔再路过漆器厂,恍若隔世。

不是留恋过去,是人到一定岁数,有恰如其分的自知和坦然,这种自知和坦然,是不带一丝英雄主义的自我追求。尹利萍想,如果漆器厂还会复工,她一定回去上班。公司老板觉得不可思议:这是啥子追求?外人当然不会知道,做一件事那么久,她的手和材料,有了奇妙的连接。

后来,漆器厂真的复工了,甚至是在法律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强行复工。水电都还没有通,厕所经久失修,设计公司的老总完全不能理解,跑到漆器厂看尹利萍,看到这些后来的国家大师和省级大师们居然还笑得出来。是的,大师们回到这里,不是靠信心和勇气,是热爱。

设计公司的老板成了漆器厂复工后的第一个买主。他买下了尹利萍当时的全部精品,表示支持,主要是表示尊敬。复工的工资只有600元/月,直到2000年还时不时要拖欠工资。但大家仍旧乐于待在这里。复工以来首个大订单,是成都人都知道的皇城老妈下的单。

皇城老妈要伴手礼,订6000张盘子,算是对漆器厂的支持。大家花了两个月时间来完成。复工的消息由此慢慢被更多人知道,逐渐有了新的订单,就这样勉强支撑下来。

直到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漆器厂组织材料,于2006年成功申请非遗,并重新获得政府、媒体和世人的关注。

随后漆器厂开始漫长的企业改制,洽谈的资本不少,但很多资本真正看上的,是漆器厂的地盘,少城核心区域,宽窄巷子的对面,况且全国各类工艺美术厂,少有改制成功的案例。

2014年成都漆器厂才理清债权债务,重新组织构架,公司化运作,改制成功。这一年,尹利萍等成都漆器人踏上了去日本的取经之旅,他们希望自家出品的漆器也能像在日本一样融入大众生活,传承也要发展。考察之后“把漆器带回家,让设计回归传统,让传统回归生活”成为成都漆器厂的理念。

尹利萍是2008年退的休,至今返聘逾10年,这10年是她漆器生涯的最后阶段,也是创作的高峰期。

坚持老工老料,守住古蜀传统

20多年前,中国漆器艺术委员会首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当年参会的20多个漆器大厂现今基本消失,只留下了北京和扬州的两家,这两家漆器厂现今是年产值过千万的大厂,很早和市场接轨,采用新的技法,比如开始使用化学漆,让工艺相应简单很多。

只有成都漆器厂坚持老工老料的做法,因为停产那么久,没来得及学新的东西。这样,反而把传统的东西保留了下来。这是歪打正着的幸运。

传统漆器工艺复杂繁琐,从制胎,揉漆,褙布,补灰,打磨,一道灰地,一道干磨,二道灰地,二道干磨,再到三道灰地,水磨,浆灰,底漆,水磨,中漆,水磨,面漆……这才完成了不到一半,才刚刚开了个头。

漆是天然的高分子材料,除了技法,重在反复试炼。漆干还是没干,磨的时候穿还是没穿,镶嵌的时候粘还是不粘……分寸感完全仰仗人对材料的熟悉和制作时的肢体记忆,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上手做,错了,再做,再错,再做。

所谓热爱,大概就是迷恋这种微小而美好的感觉。专心做一件事,人磨漆,漆磨人,一天就过去了,抬头就看见窗外那棵皂角树,60多年了仍旧在,像成都漆器厂一直那么老旧。老办公室里摆着老桌子老椅子,连同房间里的其他摆设,灯光以及灯光下的阴影,尹利萍坐在中间,像守护房间的老看门人。

年轻人回归传统

老厂内核渐变

成功申报非遗和改制,终于彻底改变了老厂的状况,终有年轻人回归传统,成为新的传承人。尹利萍说:“终于不再是几个老太婆在做漆器了。”时代在轮回。现在,漆器厂的诸多90后甚至95后,有学景观园林设计的,有学美术的,有学动漫的,他们正在努力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让漆艺重新融入现代生活,以迎合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

专业学动漫,抱着学习一门手艺的心态进入漆器厂的80后杨云淇,今年2月获得了第一届成都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获得这一称号,她整整花了10年。在10年中,她经历了最初的生漆过敏,枯燥的基础工作学习,也曾被借调协助尹利萍打造精品漆器。杨云淇说,“尹老师要求很严格,所以特别辛苦,但收获也很大。”

2017年,杨云淇被厂里推荐去杭州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漆艺研修班,接触到了更多的漆器工艺,也看到了更多在漆艺路上坚持的前辈或同龄人。此外,应合作方宝马中国的邀请,杨云淇还被厂里安排到北京、沈阳出差,推广成都漆器。她突然觉得,漆器厂依然是蜀华街那个有点老旧的厂,但内核在逐渐发生变化。

今年年初,成都漆器厂启动了全员培训计划。杨云淇很开心,“让我们对手上的事情有了更深的认识。”评上成都市工艺美术大师的她更有动力了,对自己,就是继续做好手上的事情,对漆器厂来说,希望未来可以打造一张属于成都漆器的文化名片,研发更多拥抱市场的产品。

在尹利萍眼中,90后是非常有趣的群体。“有人是突然喜欢玩儿漆,追根溯源寻找老工老料,找到漆器厂来的。”当年全国只有川美有漆器专业,现在300多所院校有,虽然仍属小众,但基数在慢慢积累。

3000年的传承,一甲子的传奇,今天,成都漆器厂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开发?这是摆在尹利萍、杨云淇,摆在成都漆器厂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但总的来说前景是乐观的,正如漆器厂负责人王岳峰所言,“我们从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现在知道了自己不知道,这就有了尝试的方向。”

手记

在成都轻安洁尘书房举办的展览“玄——漆器东方美学分享会暨概念艺术现场”日前圆满落幕。为这次展览,尹利萍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她只到场了一次,停留了两小时。她听见人们看展时的赞叹,自己则站在一边,并不多说话。

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久而久之,被称为大师,以匠心称赞,对尹利萍来说也许未必喜欢,用一年时间试菜吃到吐,一个PPT做了1000次,蛰伏10年写一本书或拍一部电影,耗费一生打造一间民宿……这样就成了大师吗?她说她做漆器几十年,从不奢谈什么情怀和匠心,也从不给自己设定一种必须扮演的英雄角色,只想花几十年时间做一件小事。

关于漆器,很多事值得一说。日本的英文名“Japan”直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就是漆的意思,作名词时是大漆,做及物动词是给东西刷漆。日本是漆器大国。过去我们也是漆器大国,像很多领域一样,曾经的学生超过了师傅。

现今唯一一本流传下来的漆器专著,明朝人写的,目录里有,图书馆没有,是漆器老前辈们向日本学习时发现,再抄回来,整理出版。从中国工艺美术史来看,漆器往上传承青铜器,往下承接瓷器,鼎盛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汉以后,瓷器大规模替代漆器。因为漆器的工艺复杂,10倍于青铜器,100倍于陶瓷器。此后,漆器走了两条路。上为达官贵人,漆器精雕细琢,到清朝时登峰造极。另一方面,漆器又沦落民间,比如土漆,回到最原始最贴近生活的状态。

一高一低的两极分化,让漆器在文博系统中被遗忘。文博系统中,漆器属杂件,等而下之。现实生活中,漆器被瓷器、不锈钢、塑料等多种材料替代,在拍卖市场不够走红,在日常生活中被取代。漆器的处境微妙而尴尬。

中国传统三大传播媒介,水墨、陶瓷和大漆,唯独漆被忽视。作为土特产,蚕吐丝、蜂酿蜜、树割漆,也唯独漆不见了。

尽管如此,成都漆器从没消失。而尹利萍在成都漆器厂的这40年,就做了这一件小事——用老工老料做漆器。

最近看《流浪地球》。刘慈欣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看尹利萍的漆器作品,又想起这句话。从技术上说,即便对漆器有所了解,也看不出作品里隐藏的工序。细节都在见微知著里。从情感上说,如果对尹利萍的生活有些了解,则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一个手艺人的得心应手和至死方休。

新闻推荐

绿道夜游、博物馆夜游、24小时书店……成都点亮 “夜游”新业态

文旅融合记者昨日获悉,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显示,对过夜游体验有需求的游客占总数比例达...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尹利萍:成都漆艺传承录)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