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明
六十多年前,东大街的一个十字路口,将打金街劈为两段,朝北方向的叫北打金街,向新南门方向的叫南打金街,如今这两条街已分别划入红星路二段和四段。这南打金街大许有一里多路长,到了督院街口,下面分别为丝棉街,到了城门洞口垮城墙一带便又叫四维街。这南打金街在我的记忆中还是很热闹的。
这条街很直,铺的沥青路面,也较宽。举目一望,街两旁是一楼一底的青瓦房,小商铺和住家户比肩杂陈。商铺开关门那时都用铺板,门框上下有木槽,早上开门将铺板一个个取下,码在房子的柱头边上,然后用根绳子或细铁丝拴牢,晚间关门又顺着木槽一个个嵌进去。商铺有卖小百货的,有印制装订账册和单位食堂饭票的,这铺子的门口有个玻璃柜陈列着五颜六色的饭票,像张长方形邮票,上面醒目地印着二两四两半斤一斤的字样,单位买回去,盖上食堂公章,职工凭粮票和钱便可兑换,只在单位食堂使用。成都市不少单位的伙食团都在此买饭票,这样的铺子有四五家,已形成制作贩卖饭票的规模效应。在南打金街的中段,还记得有一画人像的铺子最有趣,门面不大,门口挂着木匾刻成的对联,上联是“笔墨营生写尽三朝人物”,下联是“布衣终老但求一日清闲”。屋内桌前坐一气定神闲的老者,正面的墙上挂着他的样板作品,有一身清朝服装的老头儿,有头戴瓜皮帽着长衫的民国人物,有穿中山装的当代人物,都是碳精画像,要画像只交上张照片即可。有小孩去门口观望,老者便示意快走。
这条街上,住家户的楼上大多晾晒着灰蓝色的巾巾吊吊的衣物,门前的街檐边边,有女孩子在跳橡皮筋,男孩子在地上拍纸烟盒,一掌下去将烟盒拍翻就算赢。
当然,这条街既叫南打金街,少不了几家打佛金的铺子。老成都打佛金这一行当是由陕西人入川带来的,俗称老陕帮。这活儿就是把黄金打成很薄的金箔,用于贴敷神像。常言道重塑金身,就是给塑好的佛菩萨像再贴满身金箔。南打金街的佛金铺子门口都无什么招牌标识,门一般虚掩着,屋内正方有一神龛供奉佛祖像。屋内地上置一很重实的铁帖墩,路过门口只听屋内传来一阵阵卟卟卟的声响,一个匠人举着铁锤,打着一个有几寸厚的黑色牛皮纸包,方方正正,巴掌大,边打边车转转,牛皮纸包内夹着的正是金箔,打一会儿又拆开检验质材的厚薄,这时有人在门口探头探脑想看个究竟,佛金匠面色平和,只一锤锤地认真地打,只要不进屋,他也不发话驱赶。卟卟卟的声音断断续续,要响小半条街。
南打金街快走完靠近督院街口,有一长溜形的平房,青瓦红柱玻璃窗子,屋内安放两排餐桌。房子大门上方悬一木匾,上刻有丰腴饱满的三个大字“韩包子”。这韩包子是温江人韩玉隆在南打金街创立的“玉隆面食店”,后经其子韩文华发扬光大,专事经营包子。
这南打金街是韩包子的老店总店,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皮薄松泡,馅心饱满,入口化渣,美味绵长,终于打下江山,成了老成都的名小吃,后来分店开遍成都各个角落,经久不衰。那年月进店吃包子,还配一碗带丝汤。吃几口包子,喝两口汤,进喉润滑,入心慰帖,生意相当好,每天店堂满座。你要出堂带走,用的是荷叶包装非常环保。
过了韩包子老店,以横着的督院街口为界,南打金街就走完了。
新闻推荐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摩拜签合作协议■共享单车大数据将引入成都城市规划 你骑共享单车的轨迹将为城市规划指条新路
以前,城市规划和设计更多是主观的、感性的。但是,随着近年来大数据的兴起,一些有趣的数据和现象,正在揭开我们的城市“最理性...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