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跳出成都看成都

来源:成都日报 2019-03-20 01:01   https://www.yybnet.net/

党的十九大之后,成都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乡村振兴战略成效初显,农业农村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和特征。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41.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4:42.5:54.1。鉴于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共性规律,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农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其重要价值和意义远非“农业占GDP的贡献率”一项指标能够囊括。

进入新时代,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农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农村并非城市的对立面,在其经济功能相对减弱的趋势下,全面振兴乡村,对于提升城市整体的生活品质与生态宜居属性等有重要意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在城市化关键期,是怎样推进乡村振兴的?我们为您梳理它们的有效经验与方法,为成都市继续深入探索符合成都实际、具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日本

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以“六次产业化”

“六次产业化”发轫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者今村奈良提出“六次产业”的概念,之后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重现活力,帮助农民增收,成为新世纪日本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考虑到东亚地区农村和农情的相似性,加之“六次产业化”往往在日本大城市及周边区域推进较为成功,这与当前成都市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农产品需求较高且多样化、交通便捷等区域特点较为相似,因此,将其实践经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或可为成都乡村振兴的推进提供有益借鉴启示。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农业作为基础性行业,其产品附加值较低。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具有相当强的延展性和增值力,其产业融合的新价值计入了二、三产业增加值。只有农业发展好了,农业关联产业的发展才具有好的基础,劳动力就业才有更多的机会,乡村振兴也才有“定海神针”。在此基础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把农业、农业延伸产品的优势与文创、商贸、旅游、会展、博览、体育等特质有机结合,不断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转变,由短链发展向全产业链发展转变,由低端供给向中高端供给转变。

二是以农产品直销方式实现农民增收。“六次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地产地消”,按照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定义,它是指根据地域内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并将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地消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流通组织形式。“地产地消”推崇消费者和农民直接见面,强调消费者要“看得到农夫的脸”,以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安全食品的追求。与国内各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化思路相比,这是一种“逆专业化”分工的短产业链模式,其本质是向消费者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产品。与标准化农产品相比较,“地产地消”不唯产量至上,需要付出一定的效率作为代价。但其优点在于可以增强农业生产者的责任感,减少农药、化肥、兽药的使用量,增强消费者信任感,在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食材的同时,还能增进社区合作,促进农耕文化传承。走进新时代,对于多元化、差异化农产品的需求是消费者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的必然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三是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为此,“六次产业化”采取推进农工商合作但限制工商资本股权比重,建立工商资本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诚信公示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推进订单农业、股份合作、联合营销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更多的资源要素、人气人才、利润税收留在农村,有效保障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四是着力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复合整体化”。为改变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缺乏内生动力的现实,“六次产业化”着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入联结,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复合体:一是培养“协调者”。既兼具农业技术水平,又懂商品开发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加强对于“协调者”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日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协调者”组织,以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动交流和信息分享。在地方层面,通过开展农林水产商品展示会等,促进经验交流和销路对接;通过提供以食品产业为核心的产地信息,提供信息支持;三是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区域性农业技术开发合作,召开农工商协作技术交流会,对实施地域食品品牌化战略提供技术指导等。

(作者:陈藻 成都市委党校社会建设教研部主任 教授)

德国

推进村庄更新与创新发展

塑造生活新方式

在不同发展阶段,德国应对乡村发展挑战的做法有较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化率接近和超过70%以后,德国推动乡村振兴的做法更加全面系统。

一是以产业的“逆城市化”增加乡村就业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规模重建使城市成为经济和生活的中心,加之农业机械化使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乡村人口大量减少,乡村发展缺乏生机活力。针对这种情况,德国出台法律,推动小规模农户退出后的土地流转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生活水平。通过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布局规划,强化小城市和镇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增强其对大企业的吸引力,让“在小城市和镇工作、回乡村居住”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形成了产业和人口的“逆城市化”发展趋势。德国排名前100名的大企业中,只有3个将总部放在首都柏林,很多大企业的总部设在小镇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的现代化,促进了城乡的均衡协调发展。乡村条件的改善,加之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动,使一些大企业积极向乡村腹地转移。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位于巴伐利亚州的宝马公司将主要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慕尼黑120公里之外的一个小镇,为周边乡村地区提供了25000多个就业机会。

二是以“村庄更新”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经历了工业化驱动的“逆城镇化”阶段后,德国乡村人口结构已由传统的农业人口为主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为主。把这些人留在乡村,除了就业外,还需要增强乡村绿色生态环境和特色风貌对他们的吸引力。德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补贴、贷款、担保等方式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乡村景观和自然环境,使乡村更加美丽宜居。经过逐步演变,村庄更新计划已成为“整合性乡村地区发展框架”,旨在以整体推进的方式确保农村能够享受同等的生活条件、交通条件、就业机会。村庄更新计划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和就业发展、生态和环境优化、社会和文化保护四方面目标。德国实践表明,一个村庄的改造一般要经过10年至1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三是以创新发展推动乡村“再振兴”。通过实施村庄更新项目,德国大部分乡村形成了特色风貌和生态宜人的生活环境。但由于乡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的减少,使得基本生活服务因缺乏市场规模而供应不足,生活便利性下降又导致人口进一步从乡村流出。特别是医疗服务的不充分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卖掉乡村住房到城市居住,现代生活服务设施和就业机会的不足使年轻人越来越难以留在乡村。面对如何保持乡村活力这个新问题,德国又出现了乡村“再振兴”的需求。2014年,德国联邦农业与食品部提出了新的农村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支持农村创新发展,让农村成为有吸引力、生活宜居、活力充沛的地区。该项目包括四大板块:未来导向的创新战略样本和示范项目、乡村提升项目、“活力村庄”和“我们的村庄有未来”的竞赛奖励、让乡村能够获得创新资源并支持乡村发展领域的研究创新。

法英

注重城乡互补

推动农业专业化

通过对法国南部和英国北部的乡村生活以及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法国和英国的农业经营已经实现专业化,乡村发展已成功转型,乡村居民很多但其中农民很少,已经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新一代农民收入至少处于当地中等或以上水平,城乡发展已相互融合。法国和英国乡村发展变化的趋势、促进乡村转型发展的一些做法,对我国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是实行农业经营专业化,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队伍。据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上个世纪中叶后,法国乡村和农业发展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法国传统农民就走向了终结,这些农民曾是一个以千年计的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与此同时,一些从事商品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出现,为市场提供了充裕食品,推动了乡村社会的惊人变化,实现了家庭和经营的分离,使多种兼营活动蓬勃发展,新型农民积极参与合作、信贷和互助组织建设,这些农民是现代化高效率的商品农业的劳动者,他们的数量仅为二战前后传统农民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国乡村发展进程中相关政策规定:凡是在法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不管是用自有土地经营,还是租赁别人的土地经营,都需要注册办理公司经营证,要交税、办理保险、获得欧盟补贴等,凡是没有注册为公司的是不能从事农业经营活动的。这个政策的实施相当于对农民的从业资格进行了严格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服务和提供补贴,推进了农业经营专业化、传统农民的分化和新型农民的职业化,最终建立和形成了一支现代化的少而精的新型农民队伍。

二是推进城乡功能互补,将生态宜居开发为乡村发展的比较优势。法国和英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仅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重视发挥乡村的多功能性,推进城乡功能互补。目前两国的乡村已经实现生态宜居,吸引了大量人口到乡村居住和旅游、度假等。住在乡村的人口不以农民为主,有市民、农民、游客等各类人口,特别是有很多收入水平较高、灵活就业的人口和中老年人口等。大量的非农业人口居住在乡村,不仅优化了城乡发展格局,而且优化了乡村人口结构,提高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叶兴庆 程郁 秦中春 周群力 德国哥廷根大学农业经济系 于晓华来源:《经济日报》有删节)

新闻推荐

抗战时期的成都建成面粉厂

1938年秋,汉口沦陷后,我化名潜往上海,奉茂福申总公司负责人荣德生(荣毅仁之父)指派,随同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公司、福新第五面粉公...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求人也可以很美好2019-03-19 14:13
猜你喜欢:
评论:(跳出成都看成都)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