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晖
府青路立交桥在老成都的记忆里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980年代,国内大城市开始修建立交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我在北方读大学时到天津去玩,第一次看见巨大的、像植物叶子一样的立交桥,非常震撼。不久后,成都也开始修建立交桥。当时车流量很少,车流主要集中在川陕路上,因此在一环路府青路修建了成都的第一座立交桥。府青路立交桥的设计理念在那个年代还是很先进的,在兼顾机动车通行效果的同时,上下两层的结构,以及桥面内环设的人行通道,很好地实现了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有效分离,这在当时比较罕见。当时成都的交通流量不大,完全满足使用需求。
后来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和路网结构的变化,原来的一环路、红星路和府青路都变宽了,城区机动车数量剧增,而立交桥依然是原有平面环状结构,就无法满足现有的实际需要了。上下班高峰时段,沿府青路进城和沿红星路一段出城的车辆,在进入立交桥引桥时,就会因道路宽幅不等而遭遇路口堵点,上桥后,车辆在进入和驶出环状桥面道路时,又会与环线内已有的车辆形成冲突。另外,由于桥面环形道路与一环路内外两侧路口有交界点,一环路方向还有驶入、驶出立交桥桥面的车辆,车辆之间形成很大的干扰。我对这座桥非常熟悉,由市内到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或伊藤洋华堂建设路店去,每次开车上桥,我都比较紧张。刚开始车少,还没有这样的感觉,进入立交桥转盘,要注意避让顺时针过来的车辆。出立交桥时要避让车右侧顺时针继续前行的车辆。有时遇到公交车,长长的车身,会把小车逼到桥的角落里,心惊胆战。后来,我开车就尽量不上桥了,走桥下,感觉稍微安全一点。侄儿第一次开车上这立交桥,不知所措,慢慢吞吞地前行,让跟在后面的出租车司机非常不爽。
作为成都最早的立交桥,府青路立交也是目前中心城区最后一座转盘立交。这座上世纪设计的老式结构立交桥,与现在的环形立交桥,比如人民南路二环路口的苜蓿叶形立交桥、双桥子二环路口的蝶形立交桥以及三环路上眼花缭乱的组合立交桥相比,显得有些简单了。如今新的改造是在原有转盘上面增加一座横跨一环路的府青路跨线桥,双向四车道,整座跨线桥呈南北走势,起于马鞍东路,沿着府青路往北延伸出城,跨过现有的立交桥,再跨越华油路和沙河桥,最后在虹波路口引桥接地。新的跨线桥建成通车,对我来讲非常方便。清晨,我从南门磨子桥往北走,过红星路下穿隧道,跨玉沙路跨线桥,上新的府青路上跨桥,接刃具立交桥到青龙场高架桥,不一会儿就上了成绵高速公路。当我已经在青白江的工业园区巡查时,同样时间出门的朋友,也许还在市内某个地方堵得心慌。
王瑞林先生是著名的摄影家,许多人喜欢他精彩的体育摄影作品。其实,王老师也是城市建筑摄影的高手,几十年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城市风貌。这里呈现的第一张照片是他在1989年拍摄的,当时王老师在成都市女排当教练。体工队日常在塔子山体育场训练,他都是利用训练结束后的业余时间骑自行车去拍摄,风雨无阻。前后一共去了七八次。那时用的是日本理光胶卷相机,35-70变焦镜头。第二、三张都是他调入报社后拍摄的,摄影器材也更先进了,2000年以后,王老师在不同角度多次拍摄府青路立交桥。为完整记录跨线桥合龙的全过程,他从晚上九点一直拍摄到第二天凌晨五点。第二张拍摄的时间是2015年,用佳能EOS-X数码相机,24-70镜头,在附近居民楼上选择最佳位置拍摄的。第三张是2016年初拍摄的,没有使用单反相机了,而是操作大疆无人机航拍。使用无人机可以非常灵活地选择更好的拍摄角度,更能体现跨线桥的规模、气势。城市的改变,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就在建筑上。这一组照片既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敬意,也让我们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成都巨大而喜人的变化。
新闻推荐
“智慧工地”可以实时监测PM2.5昨天,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宣布,为实现建设智能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该集团已在多个在建项目...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