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进两兄弟和妈妈合影
在英国的一档智力竞赛节目最近一期中,来自华裔家庭的12岁男孩何家进名列前茅,其惊人表现震撼了观众。
“妈妈每次课间放松只给他三分钟时间,爸爸则警告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第一!”“最严厉的中国式教育就能让孩子成为天才”……从节目来看,孩子优异的表现与家庭教育方式,也让网友们展开了讨论。
这档名为“天才儿童”的评选活动,每年都会在上千名参加海选的孩子中层层选拔,通过门萨智力测试等方式,有20名孩子能进入最后的节目。这档节目也被称为“最残酷的电视真人秀”,曾有一个11岁女孩因一道长达15个字母的单词拼写题而崩溃离场。
有网友评论称,孩子应该被容许犯错误,这是成长的一部分;还有网友担心,这些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学会社交技巧。他们可能会变得孤立和孤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童年,在童年里他们能学会做人。
高智商能否定义成功?3月13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这位天才儿童的母亲晓菲。老家沈阳铁岭的她,在英国读了酒店管理研究生后,和先生一起在伯明翰经营一家中餐馆,现在已经十七年了,育有两个儿子。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蓝婧
谈培养
三岁半开始 每天都按课程表作息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家进是怎样参加到这个节目的?
晓菲:两个孩子看这个节目两年了。去年,我们看到海选广告,家进就想去试试,没想到进了前三十。节目要进行很多阶段的比赛,有很多项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原理、海洋生物等拉丁文学名、医学词汇。还有复杂的记忆力,比如一百个上市公司的名字和对应的股票价格等。
海选是上千人里,选出30人,然后到伦敦进行二对一考试,两个老师考一个学生,还要进行门萨智商测试,最后选出20人参加节目。他需要在很短时间掌握海量的知识,三周后,他的科学程度可以达到高中课程了。
记者:什么时候发现他有这样的天赋?
晓菲:其实当时没发现他特别有天赋,只是觉得这个孩子蛮聪明的,还挺好教。我两个孩子都在英国出生,一开始被我妈妈带回国了一段时间,三岁半我把家进带到英国。他学语言特别快,来的时候只会中文,只花了三个多月,我们日常沟通就没问题了。
我教他英文字母、读写,不到四岁,英文的儿童读物基本都可以读了;四岁就会背乘法表,三位数的加减法也没问题;八岁时,钢琴和小提琴过了五级水平考试。
记者:当时是怎样来培养的?
晓菲:他每天有课程表,读书、练琴、休息都是固定按照课程表的流程来做,一直在坚持。跟学校上课一样,比如第一节课是练单词、听写,第二节课是数学,第三节课是练琴,一般学半个小时休息半个小时。
我从小学小提琴和钢琴,所以两个孩子的乐器都是我来启蒙的。三岁半,他开始学钢琴。就算是玩,我也有意给他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看电视,我会有针对性地给他选一些有科学性的节目。
谈节目
剪辑有意放大对亚洲家庭的刻板印象
记者:有网友质疑你们对孩子过分严格,还有人担心孩子只顾学习,会在其他能力比如社交方面出现问题。
晓菲:节目当然有剪辑,会找一些有噱头的话来放大,这些话只是针对这次比赛。
大家对亚洲的家庭有一个刻板印象,节目有意放大了这种差异。比赛阶段肯定比平时休息时间要少,但怎么可能只有三分钟休息时间。
他很阳光,朋友很多,没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他们下午三点放学,一般五六点才回家,因为周一有乐团,周二有钢琴课,周三有橄榄球队活动,周四参加击剑俱乐部。他的作业大多数在学校就完成。他不是很在乎这些东西(节目和网友),我没觉得影响到了生活。他在学校也非常自信,大家都喜欢他,崇拜他。我觉得他参加了节目学到了很多,很多人想认识他,朋友更多了。
记者:满意家进在比赛中的表现吗?
晓菲:我觉得他的表现还是挺好。他之前也参加钢琴小提琴的比赛,这种全国知识性的比赛还是第一次。
最后总决赛拿了第五,他觉得自己应该拿第一的,他数学和科学都是第一。决赛题目是我给他选的,选了DNA相关的课题,他自己原本想选希腊历史。我希望他大学学医。
谈教育
应试教育也是有效的,但应取长补短
记者:家进平时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多吗?家进是天赋还是教育起了作用?
晓菲:他做完家庭作业后,钢琴和小提琴各练习半小时,然后看看教育方面的电视节目、课外读物,九点半睡觉。他数学已经在学高中的课程,我会买一些类似奥数比赛的题,但每次就做二十分钟。我不会要求他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上,只要求质量。
有天赋的话,家长和孩子都没那么累。同样的目标,需要的时间更少,他学得比较轻松,确实和天赋有关。家长的引导也很重要,占60%吧。我的底线是,不论如何必须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做完就不能去玩。
记者:家进会选择跳级或提前进入大学吗?
晓菲:当时家进被邀请到伯明翰大学的生物科学系和教授一起做实验,节目组说他的知识储备现在就这么大了,有没有可能将来提前录取进大学,教授说可以,没问题,但我不会这样做。
我读书时可以跳级,但没跳,因为我觉得会错过中间的人生阶段。他的人生不只有学习,还有很多课外活动,不在乎这一两年。我希望他是一个全能选手。
记者:从亲身经历来讲,中西两种教育你怎么评价?
晓菲:在这边,亚洲孩子的成绩是最好的。家进所在的学校是全英前十的重点中学,学校前120名中,98%以上都有亚裔背景。英国的教育有时太松了,我觉得还是需要严格一些。
他们考大学之前,会有一个全国性的考试,要求成绩全A+,80分以上就是A+。我觉得,90分以上要求也不算高。每天做一篇数学很容易就提高了,我觉得应试教育也是有效的。
英国这边学习确实没有国内这么难,但是比较务实。他们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多,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该把两种教育系统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记者:你对家进有什么规划?
晓菲:他现在有一套自己的系统了,就按部就班地做吧。我希望他十五岁前,把钢琴和小提琴最高的八级考下来,是为以后申请大学做打算。他也有明确的目标——考牛津、剑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自强白洋文/图)记者昨日从成华区获悉,该区万年场街道长天路特色街区绿化提升工程已经完工。曾经约一公里的封...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