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多央娜姆: 田程晨摄
作为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全国政协委员多央娜姆的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全是和文化旅游相关的信息。
“这是一座值得被热爱的城市,我们会继续努力,打造更多的‘成都礼物’,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到更多彩的成都。”3月7日,多央娜姆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今年她拟提交的提案,特别关注文化旅游产业。
民族文旅
产品丰富质量有待提高
邛海徒步、传统摔跤、斗牛、露营,每年盛夏,数万支火把在西昌点燃,吸引游客十数万。火把节这个彝族的传统节日,也因此被更多人知晓。
看山看水,也看文化,更看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多央娜姆看来,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和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构成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和垄断性,符合求新、求异、求知的世界旅游趋势。
“这是培育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的坚实基础。”她告诉记者,眼下,文化旅游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甘孜、阿坝、凉山三州都把旅游业确立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兴州的观念。
但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精品不足,有的地方配套设施欠缺,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缺乏的情况,这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绕不过去的“门槛”。
做大做强
最佳途径文旅深度融合
“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民族地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最佳途径。”对此,多央娜姆建议,一方面,深度挖掘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在融合中形成新产品、新业态。同时,培育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例如,鼓励和引导民族地区开展大型展会、大型赛事、大型节庆,拉动文化旅游消费。同时加强民族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培育民族旅游品牌。
在此期间,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品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央娜姆建议,可以通过出台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民间资金为主体,以外来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格局,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的多元化格局,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建新业态
搭建区域文旅统一平台
今年,让多央娜姆倍感振奋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而在她准备的提案中,就提到打造国家精品文化旅游带的时机已经成熟。
作为在文旅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人士,多央娜姆发现,眼下国家的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也还存在着制约全国文化旅游成片、连线深度融合发展的因素。
因此,在充分挖掘国家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多央娜姆认为,可以按照国家现有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规律,分别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文化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文化旅游带、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带、长征红色记忆文化旅游带、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国家精品旅游带。
具体到举措,多央娜姆建议,不断优化跨区域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链,创新文化与旅游业产品业态,构建“文化旅游+”的产品体系,形成如“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构建跨区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文化旅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跨区域的精品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
值得注意的是,在落实中,多央娜姆认为,可以搭建区域文化旅游市场运作统一平台,在她看来,这将打破现有行政区划范围束缚,开创跨区域发展新格局。
以成都为例,多央娜姆表示,成都将加强区域联动,推进文旅合作。增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推进天府锦城、川港创意产业园、华侨城黄龙溪旅游度假区、临邛文博创意示范区、中国科幻城、成都影视硅谷等一批融合型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特别是西控区域,生态本底较好,通过绿道串联,让各个产业在西控区域大放异彩。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融合发展。”多央娜姆谈到,成都将结合乡村振兴和绿道建设,通过重大项目和精品项目,让绿道串联起新经济、新业态,串联起不同的消费场景,创造出新的价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北京报道
新闻推荐
《西望成都》推出第207期世界500强开启成都时间 桐梓林来了位“洋助理”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成都首档整体落地海外的电视栏目,《西望成都》3月9日推出第...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