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也许你会问,课程整合-学科融合到底是什么?近来这种教育理念很火,英美国家小学多实行包班制,而国内不少小学也是陆续实施课程整合。今天,我们就来结合两位教师的教育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毛道生(成都七中副校长)
近期听了历史组“著名的”申军老师的“转转课”,课题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申军老师在七中校友中的名气很大,远远超过我这个“七龄”不足三年的新人。当然,申老师比我名气大,不是依靠摆 “七龄”长的老资格,而是他的独特个性和魅力课堂。
当七中校友还在津津有味地回顾申老师那一头飘逸的长发时,2018年下半年,他已“改头换面”,变成了比我这个平头还短的短发。面对同事们和学生们的询问时,他坦然地说道:“你们要像喜欢我的长发一样喜欢我的短发!”的确,我们喜欢的申军老师的学识和为人,而不是他的长发。
照旧带着期待和享受的心情去听申军的历史课。这次历史课不是以往的“美术老师”(以前申军老师长发飘飘,“艺术范”特浓,初识申老师都会误以为是美术老师)上的历史课,今天是政治老师、语文老师、文化导游等等,多角色“合作”。
首先说“政治老师”角色。作为本职工作是历史教学的申老师,没有讲历史,而是放了一个与本课题“毫不相关”的视频:某店推出自助餐后被哄抢的画面。申老师对此画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礼仪之邦的国人,要文明就餐,有文明风范。他还表示,他相信明天会更好,一代比一代强,中国人的文明修养在提高。这个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视频,虽然是“硬植入”,但平常幽默风趣的申老师,严肃起来也是正能量满满的,全班同学无不动容,反倒显得自然而贴切。
其次说“语文老师”角色。讲到中国古代纺织业,申老师跳出教材提供的素材,把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相关素材挑选出来,让同学们从历史的角度,而不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得出结论:反映了当时丝织业十分发达。用同学们熟悉的语文教材中的素材来为历史教学服务,申老师创意满满,也算是体现了“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
本课题涉及面广,素材十分丰富,在中华大地上处处有体现中国手工业的史实和文物,申老师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远到海南的黄道婆、半坡人面鱼纹彩陶、唐三彩等等,近到成都永陵的汉代说唱俑和广汉三星堆的青铜器,申老师引导同学们充分去联想和分析。课后,我就此问一位同学的感受,他开玩笑说,申老师入错行了,可以去做文物解说,或者文化导游。
历史教学,关键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史实”,而在于让学生学会把这些“史实”作为素材来进行历史思维方式的分析,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科思维”。具有了历史观和历史思维方式,你看到的任何素材(包括文字的,事物的,影视的,等等),都可以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得出人类积累的智慧和思想。
作为教育人熟知一句话:“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但申老师却驾轻就熟,进退自如。当然,申老师的幽默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如绘声绘色地描述中年时和儿童时吃糖油果子的感觉不同,也体现在普通话和四川话之间熟练自如地切换,等等。
申老师的发饰变了,但他为人正直的品性不变,幽默风趣的风格不变,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能不变。历史老师不好当,特别是在成都七中的历史老师不好当,但申老师当得很好,我们几位听课的老师,以及高一·7班(英才实验班),都享受了一节课。老师没有玩手机,学生没有做作业,在欢声笑语中,在思维遐想中,40分钟的课一晃而过,让人意犹未尽。
这种充满扎实学识,注重启迪引导的教学风格,或许是七中教学传统中独具魅力的一面,成都七中“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价值追求就是体现在这样的课堂上的。
教学体验
课程整合,让孩子们的课堂更有趣
◎寿柳丹(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教师)
新课改大家都不陌生,在此背景下,小学生课程设置已经越来越倾向于优质化,仅仅通过单一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因此,各省市都提出了课程整合这个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学同仁,纷纷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探索。
2015年春,我校几位骨干教师去美国洛杉矶一所知名小学访学归来,在分享大会上,访学老师纷纷提到了课程整合这个概念。犹记当时,同事分享说在他们参观的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主题,而班级老师们会一起备课,一起设置课程的互动。比如有个班级是以“竹子”为主题,语文老师围绕竹子文章进行教学;科学老师带孩子们走近竹子的生长习性;音乐老师带着唱竹的歌曲;美术老师更是大显神通,带着孩子们用各式各样的竹子作品布置了教室……那一次分享会,让我对课程整合更为向往。
有趣的是,泡小西这个可爱的校园,已经不知不觉将课程整合引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学期的春秋游,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将“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技能参与活动。
举个例子吧,有一年孩子们去四川省博物馆实践,各科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设置了一系列的方案,语文老师带着孩子们整理了有关省博物馆的资料,全班交流分享,让孩子们在未去之前便亲近了博物馆;英语老师请孩子们收集并介绍了世界各地有名的博物馆,要求用英文介绍哦;数学老师把最难意会的方向教学搬出来啦,请孩子们一起做计划,用含有东西南北的草图描绘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并设计从学校出发前往博物馆的多条线路图;而音乐老师呢,则带着大家吟唱与成都历史文化相关的歌谣;美术老师则领着孩子们临摹所见所闻;品德老师注重培养孩子们友好相处、合作分享的品质……瞧瞧瞧瞧,一个简单的春游,在老师们的奇思妙想下,已经融合成一堂精彩的综合实践课!
类似的课程整合还有很多,像泡小西的家长开放日,也有课程整合的身影,围绕着迷人的秋天,语文老师带着欣赏美篇,数学老师带着学习秋天的图形,英语老师分享秋的篇章……
许许多多的学校走在课程整合的路上,大家的探索与成果总是会引起我更多的思考,而在和同事们的共同探索之外,我时常也陷入沉思,如何让我的语文课进行单独的课程整合呢?
我尝试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在泡小西,互动式白板是低段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教学模式。在白板课件中,不光教师可在白板上标注、划线、圈点等,还可以让孩子们上台操作答题,新奇有趣的白板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提升了教学质量。
我尝试过课外实践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刚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孩子们束手无策,因此我想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当是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们有东西可写。因此,在春天,我带着孩子们参观校园,轻嗅刚开的花,抚摸刚长的嫩叶;暴风雨天,我们趴在窗前,看着雨砸向树木土地,看着烟霭校园的变化;植树节来了,我们来到郊外,挥洒汗水种下一株株小树苗,写下触动内心的感受……
课程整合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着眼于核心素养,让课程整合成为学生奔跑的捷径,愿我们的孩子,在课程整改的大环境中,成人成才!
他山之石
优秀的课程整合实例
1、清华附小的1+X课程探索:为了使学生既能达到甚至高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而且使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清华附小提出了“1+X课程”的结构。“1”是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是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1”与“X”相辅相成,达成“1”和“X”平衡的或增量或变量。
根据学科特点,附小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真正做到,学科内有整合,学科间也有整合,超学科整合,更让学习跨出了课堂、教室的限制,直接走向了大千世界。
2、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探索:2013年9月1日,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正式开学。《北京晨报》称,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其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实施了“全课程”变革。
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始业软着陆。亦小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了“始业课程”,拼音的学习被后推,学科的概念被淡化了,不再是枯燥的拼音学习、机械的生字抄写,而是设计了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趣味的单元,整合现有各个学科,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包括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一年级教材充溢着游戏精神和探究意识,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二是实行包班制,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老师全面了解学生,认识到学生的长处,灵活地安排学生有趣的生活。两个教师包一个班,在家一样温馨的教室里,两位老师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教授全部学科,全方位地关怀和呵护孩子。这样,两位老师“不仅仅是在教孩子知识,更是在陪着孩子度过一天的快乐!”
3、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探索:央视曾报道:上午,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类课程。下午,全校学生则参加自由选修的社团活动,包括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小学开学,孩子们发现课程表变了,上课时间也变了。(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新闻推荐
3月7日,由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天华社区主办,“食育环球公益课堂之《用食物看世界之波兰》”活动在天华乡愁故事馆举行。来自...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