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黄家治 杜国兰 “夫妻档”见证半世纪 眉山川剧兴衰

来源:眉山日报 2019-02-24 01:01   https://www.yybnet.net/

杜国兰。黄家治。

本报记者 李幸 文/图

“张家的妹子生得好,李家的妹子柳条腰……”“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了头发……”每日清晨或午后,只要天气允许,黄家治、杜国兰夫妇总会在自家小院儿里唱上几段“吊吊嗓子”,这是老戏骨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

无需翻书查阅,选段张口就来,哼唱之余,两口子还要对唱词、唱腔、姿势互相点评一下,再一起回味当年登台演出的情况。在他们的记忆里,过年过节唱大戏,眉山川剧团只要响起锣鼓声,大人小孩就会齐聚在戏台前,对台前幕后的水袖蹁跹或高跳钻圈充满期待和向往。简易的剧棚、激情的演员、热情的观众,一声声曲调,一阵阵“叫好……那是地道的眉山风味。

如今,往日的场景刻写进两位老人的皱纹里,眉山川剧的繁荣与衰落,从他们的故事中娓娓道来。

苦练技艺 她从川剧迷成为川剧演员

杜国兰从小在舞台边看着父亲表演,自己耳濡目染,也会客串剧中的小丫头、小孩等角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生活艰难。虽然有父亲演戏作为生活来源,但是要养活六个儿女,杜家的生活仍然捉襟见肘。1954年的一天,父亲对杜国兰说:“你是老大,得帮助父母分担一些生活压力。”因此,8岁的杜国兰便在那年进入了眉山川剧团。

虽然在父亲看来,让女儿学习川剧,是“不得已”的行为,但是杜国兰却对川剧十分热爱。“从小看父亲表演就想自己能不能也成为剧中的角色,能演川剧,算是圆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杜国兰说。

不像其他技艺师傅手把手地教,川剧的传帮带,身法和声腔在教导的基础上还需要些“天赋”,新手们观察模仿前辈们表演的同时,再领悟体会。那时杜国兰和同伴们常常通过听戏来学习。

但不论天赋如何,勤奋是必不可少的。每天早晨五六点,老师就会叫孩子们起床,他们常常去岷江边有流水的地方,对着水声“吊嗓子”。“喊的声音要盖过水声。”这是老师对学员的要求。

喊上一两个小时,一天的辛苦才刚刚开始,回到剧团,一群人还要开始练基本功,下腰、劈腿、转圈……推衫子、上台、露脸……不同的身段都要练习。“一上午下来练得人腰酸背痛。”杜国兰说。

父亲是杜国兰最严厉也是最宽容的老师,他常常拿着鞭子“威胁”杜国兰练功,也经常鼓励她:“你再多做三个动作,我就买一个油炸糕给你。”油炸糕是儿时杜国兰最爱的小吃,在这种“物质诱惑”下,杜国兰便能顺利地完成训练。

因戏结缘 从青梅竹马到结为伉俪

黄家治比杜国兰大5岁,也比她早两年进剧团,两人经常在一起训练,也在一起表演,久而久之因戏结缘,青梅竹马的两人最终结为伉俪。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眉山川剧发展十分鼎盛,那时眉山川剧团的演职员达到了110多人,行当齐全,演出阵容强大,大幕戏和折子戏有三四百出(本),常演的有100多出。

为了方便演出,眉山川剧团常常分成两个小队各地巡演,黄家治和杜国兰就在一个小队。如今两人回忆起当年巡演的经历,常常提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白蛇传》是眉山川剧团的经典剧目,常常在各地巡演。因为演出时长有两个多小时,一场戏下来,需要三位“白娘子”出演,杜国兰就是其中的武旦。“那时白娘子需要完成钻铁圈、高空跳这些难度很高的动作,我15岁登台,到48岁我还能从三张桌子上跳下来。”杜国兰说。

20世纪80年代初是川剧的又一个辉煌时期。眉山川剧团成渝两地巡回演出。在成都演 出时《白蛇传》、《苏云庄》一个戏连演16场,并和省、市6大知名剧团同时演出,成为唯一一个由省文联出面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县级剧团,受到市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全省最好的3个县级剧团之一。黄家治和杜国兰自豪地说:”我们的一张票要换省剧团,市剧团三张到六张票。”

思考转型 为眉山川剧贡献力量

在杜国兰看来,川剧是艺术性、包容性很强的剧种。“川剧的声腔集昆、高、胡、弹、灯五声为一体,眉、眼、身、法、步都有讲究,它适合演古装戏,也适合演样板戏、现代戏。”

在川剧的辉煌时期,眉山川剧团常常还配合党和政府做好大政方针宣传。因此,剧团经常临时接到任务,排练并创作作品。夫妻俩还记得,1963年巡回演出时,剧团配合当时形势,上山下乡为人民服务,排练《夺印》《李双双》等现代戏。在赶回眉山路上,剧团还在火车上赶出了《李双双》剧本,当即深入到眉山县48个公社演出。

但是,随着新娱乐方式的介入,传统曲艺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颓势。进入90年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更愿意接受类似卡拉OK、酒吧、舞厅等现代娱乐方式,那细嚼慢咽、娓娓道来的川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川剧团从山峰直接跌到谷底,往日的火爆场面一去不返,冷冷清清的舞台成为常态。当时,眉山川剧团也渐渐分流,有的团员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川剧,往别处谋生。曾经上百人的川剧团,一时间仅剩下50余人,剧团经营状况也每日俱下。

黄家治和杜国兰坚守了下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儿子黄艺传承川剧艺术。“川剧需要新鲜血液才能传承,也需要新鲜血液去创新。”杜国兰说。如今,儿子接过夫妻俩的接力棒,加入以原川剧团为班底组建“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通过文化下乡等形式,将川剧融入进小品、歌曲等表演形式中,让更多了解川剧,喜爱川剧。

空闲时,夫妻俩还将川剧带进校园,免费教孩子们唱川剧、听川剧。夫妻俩说:“川剧是我们坚守了一辈子的事业,我们希望它能继续传承,不要只存在在记忆里。”

新闻推荐

我市首批120家企业已纳入科创板上市备选资源库

为抢抓科创板这一国家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市战略,进一步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黄家治 杜国兰 “夫妻档”见证半世纪 眉山川剧兴衰)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