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吃,各地都有自己的标签,像兰州的拉面、西安的肉夹馍、郑州的胡辣汤以及天津的麻花等,然而要论品种繁杂,或者味道丰富,很多以行家自居的食客,多半会在记忆中把广东和四川倒腾出来。
坦白说,我就翻瞧过不少这方面的词章,有说广东绝佳的,也有擂鼓四川更胜一筹的,可到底孰优孰劣,还真是不好判断。以我的经历,感觉各方拥趸都有些自说自话,甚至南辕北辙——很难说是在一个频道上对话。
先看粤地早茶,品种汇聚自是名声在外,或有三位数之多的说法并不罕见。至于味道,当然也是赞口不绝,尤其是对爱粥一族,更是有久旱甘露之欢。不过,要是就这两方面来推论西蜀风骚略逊,那一定是见识短浅。
比如面条,广东即使不服也只得甘拜下风。虽然粤面有所谓“弹牙”的美称,但北方人可能会因之产生“塑料”的感觉,完全没有“劲道”,而且品种很稀疏。成都平原就不同了,各种担担面、凉面忽略,肥肠排骨牛肉羊肉羊杂鸡杂,砂锅、奶汤、红油、干拌……品种难知其数,而且,无不是味道好极了。
至于说到各种小吃,早茶时刻品种虽多,但恐怕也只能望蜀兴叹。粤式的就不絮叨了,川中卤味腊味,辣味、咸鲜的猪氏各部件自成一味,凤爪鹅翅鸭脚板兔头加上各式粉蒸,老广就难以比肩,而说到面点,包子、饺子、抄手、麻团、三大炮之类,也是各自风格品种繁多,等等。
总的说来,除了广式的糕点、海产,以及自有特色的大米制成品及其加工方式(虽然四川米粉类食物数量不输于广东),要想在数量上领先天府之国,基本没有可能。
再来说味道,这是食客常用来说长道短的根据,只是要以此来分高下,显然是不在一个频段上的瞎扯:两地小吃是不能以味道来分输赢的。
粤菜号称原味的鲜香,喜欢此一口的当然没错,但蜀人不以物品种类,而是以味道来品评佳肴的。俺知道打三国时期起就有文字记载,也就是说,即使诸葛孔明将蜀国人逼迫成了微型“绿巨人”,一帮子极致瘦肉型还“面有菜色”的成都坝子人民,仍然没有停止在食不厌精(味道巴适)的歧途上奔行,就算是萝卜豇豆这些最廉价的玩意儿,拿来做最寻常的泡菜,也要精益求精地整出个与众不同的味道。1000多年了,味道追求的步伐就没有停止过,您要去和这样的家伙比味道,那不是打小就在沙漠放骆驼的去挑战渔民的水性吗?
然而,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家自有各家对味道的评价,当然不能用何者更佳来评说。至于外方人士的舌尖实践,实际上也是基于幼时父母灌输的味道基础,就看您喜欢哪一口了。不过呢,例外应该还是有的,比如在家传味道雕刻时期,脑子出了些问题,忘记了养育水土之味,后来自封为美食家的人,对不相干的饮食味道说长道短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就吃货而言,窃以为还是别听美食家的胡说八道更好。如此,在你有机会亲自用牙咬,用舌尖尝的时候,才能有颗赤子之心,才能尝到真味。
话说回来,各种小食海了去的西川多是各自为政,店家几乎都是只经营自家的一两种小吃,吃货要饱口福只能恨时间有限,虽然现在有龙抄手、锦里这样的小吃聚集地,但当地人似乎并不认可其号称的代表性,故而即便在一地游荡多日,也体验不了几种美味,比起南粤早茶的各色袖珍茶点来,着实容易滋生遗憾,特别是成都这种味道为王的地界儿,新味道来旧味道去是常事,结果是游客拿着两年前的攻略来,桃花依旧红,人面却无迹。
总结一下,以我这样的糙人观点,川粤都是美食集散地,比较起来,个人感觉早茶味道单薄了点,而川味虽众,但要真领享,您得先培养起对辣椒的感情,否则也会遇到“全是辣味”的实际上问题。
不过,相较于早先在成都耗子洞见到的,像开着奔驰车蹲马路边吃牛肉面的场景,我还是觉得安坐珠江边的茶楼里喝早茶更舒心,一是没有风雨之虑,二是茶饮情趣,就怕没有广东人的悠闲,真心想知道他们哪来那么多时间。
新闻推荐
《流浪地球》剧照。《流浪地球》更多精彩,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短视频。文化过大年,观影是很多人春节期间的“必选项目...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