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中,上门拜年,以及在家中接受子孙后辈叩拜的景象。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或有不一样的习俗,但大同小异,都以祭拜先人,亲人团聚,共同守岁为主要基调。年关围坐家中,通宵达旦燃烛放鞭炮,直到初一早上,打开大门,互相作揖道喜,祝贺未被“年”吃掉。
年兽传说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人们拜年的动机已不可考。但有学者分析,中国人过年的习俗要远早于这个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
先秦时期,“年”还不是一种野兽,而意味着丰收。在商朝晚期发现的甲骨文中,“年”字由“禾”与“人”组成,意味着农人载谷而归。当时,中国人已开始在腊月进行祭典,举行大型狂欢活动,庆祝丰收年,驱逐疫病野兽。现在天坛“祈年殿”的名字也来自于此传统。
“年兽”的传说可能来自民间百姓将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转化成“可控”的神兽。贵州大学刘彩清副教授在《对年兽故事的精神分析》中谈到,新年第一天道福问安,是俗民对自然灾害“报仇”以后的一种狂欢。
也有研究认为,新年作为冬春季节交替的关键时期,用周作人的话说,“冬和春的交代乃生与死的转变,与生活有重大关系”,而拜年类似祝贺人们“重获新生”。汉代《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初一祭祀以后,家人列坐在一起,“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然后再拜贺宗族亲戚,乡党耆老等。
而“拜年”作为专有名词见于文字记录,最晚在宋朝。南宋文人郑刚中有诗云“村巫吹角天将晓,里巷拜年争欲早”。据《清嘉录》记载,拜年到宋朝时,实际已经发展一个极致:当时的大户人家拜年流于形式,往往只互相派遣仆役,在门口投个名帖而已,名为“飞帖”。
新年贺岁,各地习俗有差异。广东海丰县有歌谣“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讲的就是拜年的次序。
上世纪30年代,民俗学家娄子匡经过缜密的实际考察发现,拜年实际上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拜神和祖先,二才是拜人。这个内容在全国各地的新年习俗中都有体现。
如浙江绍兴当时还留有一整套大年初一拜年的流程,包括:拜神、谒祖、拜像、叩岁,最后才是出门贺年。拜神就是迎天地之神,拜谒神财等一切神邸;谒祖和拜像的对象则是包括了小家庭里去世的长辈到整个大家族的祖先;叩岁是小辈向长辈叩头问礼的仪式。
出门贺年大抵是互相说吉祥话,或是财旺人旺、万事如意,或是添丁发财、恭喜恭喜等等。在传统风气留存较重的华北地区,如河南开封在1949年前,新年在街上遇到长辈便要“老实不客气地”跪下磕3个大响头。
也有受不起这个“贺礼”的地方。在贵州贵阳,过去新年大人小孩出门拜年,常常要吃“闭门羹”。因为人家听到有人敲门,往往先要在门缝里望一下,除非是亲戚或是极为熟识的朋友,否则绝不开门,只在门内不断谦虚地说,拜年不敢当,不敢当。
成都在上世纪初过大年的习俗,和其他地方有点不一样。一般地方百姓过了除夕,大年初一就出门走亲访友,但四川却是禁忌,据说有“单进双出”的说法,所以初一多半是不出门的。初二就大不同了,街道上热闹非凡,男人们带着小孩四处拜年,游玩,女人们则常常留在家里邀了好友打牌。封面新闻记者何晞宇 新闻推荐 督导慰问访民生 共迎新春暖人心 朱志宏赴龙泉驿区开展调研督导和走访慰问活动 本报讯(记者王丹)冒着濛濛细雨,带着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市委副书记朱志宏昨日带队赴龙泉驿区开展调研督导和走访慰问活动,深...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