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上1.5万亿新台阶,成都再出发,成为近日在朋友圈刷屏的一组报道。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下同),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数据尤为亮眼——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3%,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2%;现代服务业支撑增强,增加值增长9.0%……
数据是对成都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最直观的表达,也是成都经济迈向高质量的有力印证。那么数据的背后有哪些支撑?昨日,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围绕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详细解读。
市发改委
全市1088个重点项目
去年共完成投资4926.8亿元
重点项目支撑作用突出
新项目接续有力 361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去年,成都市坚持以有效投资优质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紧紧围绕实施“东进”战略、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推进三大改革攻坚计划等重点,策划实施了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支撑性强的功能项目、集成性强的总部项目,加快重大项目促建力度,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
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好于预期。全市1088个重点项目去年全年共完成投资4926.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2%,同比增长14.3%,对全市投资的贡献率达到81.4%。其中,21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65.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4.1%。
续建项目积极推进。566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3767.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1.7%。其中,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1859.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20.3%;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309.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4.9%;民生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446.2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7.0%;生态环保项目完成投资151.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6.6%。中国电子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三期等12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竣工投产。
新项目接续有力。截至目前,空港新城现代物流产业园项目、成都城北体育中心项目等361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紫光成都集成电路基地、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园等143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进度符合预期。
全市100个重点攻坚项目稳步推进。其中,62个加快实施项目完成投资2140.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47.8%,占全市108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的43.5%;成都高新区英特尔“骏马”项目、成都市绕城高速天然气高压输储气管道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进度超前。
产业功能区建设取得新亮点
11个示范功能区启动建设 建设5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2018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构建“5+5+1”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推进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和经济工作组织方式转变。
坚持规划和示范引领,抓牢产业功能区顶层设计。产业功能区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以下简称“两图一表”)全面完成,产业定位进一步精准细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和11个示范功能区启动建设。
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生产生活承载能力同步提高。建设5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907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及产园区配套住房,4157名人才通过审核取得安居资格,1111人成功通过人才购房。
功能园区与“院校企”创新合作,对接实现全覆盖。194个项目落地建设,引聚60余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上万名高水平人才,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超过1200家;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面实施,服务项目124个、总投资1292亿元。
实施产业项目精准招引,促进产业集群成链。产业功能区新招引企业项目符合“两图一表”目录占比70%以上,商汤科技、融捷新能源、先导药物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品牌影响力的龙头及独角兽企业相继落地。
区域协同发展有力推进
开展企业市(州)行活动 协议总投资超过930亿元
2018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自觉担当“主干”责任,主动对接市州,全面签署合作协议,开展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企业市(州)行活动,累计参加企业480家,签署企业投资协议183个,协议总投资超过930亿元。
这一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深入推进。成德眉资签订加快同城化发展协议,共同制定同城化五年行动计划,分别锁定75、55、92个合作项目。天府大道北沿线、成资快速路、金简仁快速路开工建设,成眉、成德开通跨市域城市公交,发行天府通“成资通”卡。
这一年,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轨道交通一体化和铁路公交化运营取得新进展,成德、成绵日开行动车高峰时段对数加密至43、40对,成雅铁路通车运营、高峰时段日开行动车15对,成乐、成绵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有序实施,成绵携手打造西部地区最大规模光电显示产业集群,遂宁市1/3的电子企业直接为成都配套,50余种“遂宁鲜”产品进入成都超市销售。
市经信局
458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
完成投资1037亿元
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增长10.8%
5G示范应用等领域跻身全国前列
过去一年,成都积极构建“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制造强市,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全市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总量持续攀升,成都市全口径工业增加值突破56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7%,筑牢了产业支撑;占全省工业总量的45%,“主干”作用凸显。增速稳中有进,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较全国高2.3个百分点,较全省高0.2个百分点。投资高位运行,全市458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1037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22%。
作为全市“5+5+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先进制造业稳步做大做强做优: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增长10.8%,在全市工业总量中占比达82%。电子信息产业中,新型显示、5G示范应用、信息安全等领域跻身全国前列。装备制造产业中,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国内呈现并跑领跑势头。医药健康产业中,生物技术药、高端诊疗设备等领域处于全国前列。新型材料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创新,加快向高质高端发展。超前布局新兴产业,氢能产业链初步形成,建成中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示范线和首座加氢站。
产业载体加快建设
新开工标准厂房510万平方米
这一年,成都市企业活力显著增强。龙头企业表现突出,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30户龙头企业,为全市工业贡献了46%的经济总量、60%的增加值增速,产值过百亿工业企业达到12户,撑起了成都工业“脊梁”。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在全市规上工业中,民营工业企业户数占比超过90%、总量占比超过80%,成为成都工业的重要基础。创新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都市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12户、38户。一大批企业的蓬勃发展,有效提升了成都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这一年,全市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强力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20个重点领域产业生态圈建设;明确了23个制造业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和细分领域,编制完成“两图一表”。产业载体加快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功能区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标准厂房510万平方米。
这一年,全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力帮促企业纾困解难,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要求和成都民营经济政策25条;聚焦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五大先进制造业,出台专项产业政策。优化创新服务方式,开展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全覆盖走访服务等活动,打通成都市企业平台、“962578”服务热线和企业座谈会等线上线下服务通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政务服务。优化能源要素保障,推动增量配售电改革试点,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等。
企业声音
成都技术转移集团下属子公司成都技转创投董事长兼总经理汪轶:
投资的天使轮项目
获得融资共计约7.3亿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成都的发展已经由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汪轶表示,以技转集团下属技转创技为例,其所投天使轮项目,获得B轮及C轮融资共计约7.3亿。其中极米科技获得由百度领投的后续融资6亿,被评选为“未来之星——2018年度最具成长性新兴企业”;优艾维获得后续融资2300万;中电昆辰获得后续融资3400万;数之联获得后续融资7100万,获评德勤中国高科技成长50强企业,成都高科技高成长20强企业。
汪轶介绍,过去一年,技转创投继续保持投资节奏,更加注重在成都未来产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硬科技项目,技转创投及关联基金投资项目共计17项,投资金额达7000万元,其中多个项目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完成所持成都优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天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中电昆辰科技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实现了投资的退出,并达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再投入的效果。
“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去年,我们还启动了4只基金组建,规模共计约10亿元人民币,其中技转智石基金已完成组建,基金规模1.5亿元。”汪轶介绍,在第二十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技转创投被评为“中国最瞩目新锐投资机构”。
专家解读
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姚毅:
产业功能区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成都实践
“2018年是市委确立的全面落实年,这一年有一系列部署,产业功能区建设可以说是成都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昨日,详细浏览了成都2018年“成绩单”的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姚毅坦言,产业功能区建设是2018年成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这是成都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探索,是形成城市比较竞争优势的制度创新。
在姚毅看来,成都建设产业功能区,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有着深厚的背景。从全国来看,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成都发展的主题和牵引;从省上来看,成都重责在肩,要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担当“主干”,不仅要保持自身发展,还要发挥好“主干”作用;从城市自身发展来看,成都已经进入了发展新阶段,即从工业化向后工业时代、城镇化向城镇化成熟期的转型。“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都从产业发展大会以来,就确立了全新的经济组织方式,即建设产业功能区。”姚毅称,成都已经找到了转型期城市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成都实践,从2018年的发展成效来看,不论是从重大项目的招引落地、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还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都可以有力证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已经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
本报记者 徐璨 杨彩华
新闻推荐
1月30日举行的消费在成都推进会发布,2019(第17届)成都新春欢乐购举办31天来,围绕“消费新体验品质新生活”,举办“繁花似...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