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二仙庵旁的花鸟市场
1911年新春,青羊宫内的五金摊点。
胡越英
独具特色的天府文化仿佛瞬息万变的万花筒,不断将历史传统与新生活方式交相辉映生成美丽的成都画卷,这幅多彩的城市画卷每每到了春节就变得尤为艳丽隆重。年年过春节,岁岁喜相迎,略览历代成都春节民俗之变迁,总能让我们在浓浓的烟火气中感受到诗意般的优雅生活。
市井本色:忙忙碌碌皆为食
“城市生活是平凡而鲜活的”。成都充满市井气息的优雅生活来自成都人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与追求,这种不懈的追求让这座城市在发展中孕育出追求安逸、热爱生活的动力。
同中华文化圈的其他城市地区一样,成都人的春节在吃这件事上似乎可以投入无限的热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腊肉、香肠算是四川成都地区必备春节食品,还在春节前人们就会早早筹备。
汤圆是成都人在春节前隆重筹备的另一食品,在食品工业尚不发达的年代,需要诸多繁杂工序辛苦制作,泡米、磨粉、炒花生、炒芝麻、和芯子……全程手工,浓浓的年味和市井气息便在此不知疲倦的各色节日食品准备过程中油然生成。
新年祈福:平淡生活的慰藉
作为道教重要发源地之一,成都春节浓浓的节日氛围中自然有着不一样的“烟火”,那就是由道教带来的几分仙气。细说起来,祭灶王爷、贴门神、拜太岁、压岁钱、闹元宵等春节习俗多与道教有关联,原本世俗平淡的日常生活似乎由此得到了升华。
老成都腊月间所拜的灶王爷、灶神,其实就是道教诸神中掌管各家灶火、人间饮食最接地气的一位神祇;春节贴门神尽管是先秦就有的习俗,但道教正式形成后,门神就被纳入其繁多的神仙谱系之中,常见的就是招财的文门神和辟邪镇宅的武门神(秦叔宝列东,尉迟恭守西);最初人们在春节所拜的喜神方那是要根据每个人的生辰八字来演算喜神方位的。
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曰“宵”,故正月第一个月圆夜即为“元宵”,亦称“上元”。是夜为道教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亦即三元;与之对应的三个节日就是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中天官的诞辰日,成都市民到三官堂的道观点灯上香敬奉的便是这位能够赐福人间的天官。
新年游乐:青羊宫到浣花溪
得益于四川盆地无酷暑寒冬的气候,春节前后的成都往往进入乍暖还寒的初春。蜀中人家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会在春节庙会后不久举办花会,而成都最初的庙会、花会均在青羊宫举办。
千百年来,成都春节期间游乐活动众多,热闹非凡的庙会、拜喜神方,紧随其后的花会,让市民祭拜祖先、供奉诸神、赏花、郊游均各得其所、怡然自得。难怪在宋代诗人陆游眼中,“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气可压千林”,诗人因此“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一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勾勒出了成都春意盎然的美景。
诗意成都:草堂人日我归来
关于成都的诗歌文化氛围,有人说是李白、杜甫、张籍、陆游等古代诗人,及其众多的有关成都的诗歌为蓉城积淀了浓厚的诗歌文化气质;也有人说是成都温润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盛景赋予了入蜀诗人的创作灵感。而西晋成都史学家常璩则用道家概念,解释成都这种文化气质的形成,皆因“其卦值坤,故多斑彩文章”。
成都春节独有的春节民俗——人日游草堂,是成都近代以来的新民俗。同样是过正月初七的“人日节”,南方的广东等地仅是郊游、赏花、登高、饮酒,而天府之国的成都,人们较好地保留了人日最初出游赋诗的雅俗,到草堂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所,或以诗会友,或赏诗吟赋,或猜谜游园,无不彰显出这座城市多彩斑斓的文艺氛围。
即便到了当代,成都仍旧承袭了天府文化中诗意气质并焕发出新的光彩。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诗歌刊物《星星》诗刊,2016年创刊的《草堂》诗刊,以及2019年新出炉的《散文诗世界》似乎就是成都人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的性格特征和诗意文化气质的一种脚注。
(作者: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所副研究员)
新闻推荐
(记者李珊)记者昨日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获悉,2018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高于全...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