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国家宝藏”这份大礼太棒了 石室中学校长田间(右一)和语文老师朱泽荪,与同学们一道展示宋拓蜀石经复制件。
《国家宝藏》导演于蕾(右一)、川博院长盛建武(左一)向石室中学捐赠宋拓蜀石经复制件。
看本文视频扫二维码
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热播,让川博馆藏的蜀石经走进大家的视野。节目中,郑恺饰演的后蜀皇帝孟昶,讲述了蜀学的传奇故事。后蜀石经的存在,充分证明了古代文人眼中“蜀学之盛冠天下”绝非徒有虚名。
1月17日,《国家宝藏》走进成都石室中学,并捐赠了宋拓蜀石经(复制本)。今年正值石室中学建校2160年之际,《国家宝藏》节目组联同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博物院共同举行了赠予仪式。这是《国家宝藏》首次走出录影棚,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分享了国宝走红台前幕后的故事。
传诵千年的“史上最强教材”
川博“后蜀残石经”亮相《国家宝藏》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反响。其实,“后蜀残石经”原本并不“残”,而是一套整体完整、经文详备的石经。无论是川博的“残石经”,还是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宋拓蜀石经”,它们都源自最早的“后蜀石经”。
最早的“后蜀石经”为五代时期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经典石经,立于文翁石室,为学子们研读摹拓。毋昭裔之后,宋人续刻,最终历时近200年,集结了儒家十三经,奠定了儒家经典十三经的格局。蜀石经不仅刊刻经文,最为珍贵的一点是还刻有注释。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响全国,在宋代广为流传。而千余块后蜀石经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而散佚,现仅存几块残石,顾名“后蜀残石经”,现仅可从宋拓本中窥得石经原貌。
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耗资25万元从香港购回后蜀石经的宋拓本以及其他珍贵古籍拓本,现存放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为后蜀石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于四川人而言,“后蜀残石经”和“蜀石经宋拓本”都是珍贵的文物,对于研究四川的文化教育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蜀石经宋拓本回家,让石室中学学子成为国宝守护人。
《国家宝藏》公开课进校园
《国家宝藏》首次走出电视台,进校园的首站选在成都文翁石室,对于学子而言意义深远。导演于蕾分享了自己是如何爱上历史的,以及国宝是如何走红的。于蕾很喜欢学中国古代史,书上有很多小时候读过的故事。在她看来,历史由无数个故事组成,向历史问好就是向大家讲好故事。而《国家宝藏》栏目就是一个历史节目,集结九大中国顶级博物馆,讲好国宝背后有趣的故事。
谈及《国家宝藏》的热播,川博院长盛建武笑言,恐怕石室中学的录取分数线都要上涨。文翁是安徽人,盛建武分享了一个安徽老人慷慨捐赠价值过亿的陈子庄字画的故事,动容地感慨,正因为这些人的虚怀若谷,才有了巴蜀文化的欣欣向荣。
而此次国图将“宋拓蜀石经”(复制本)慷慨赠予石室中学,这也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向外传送的唯一一本“蜀石经”拓本。国图副馆长陈樱通过VCR表示,《国家宝藏》“后蜀残石经”的故事一经播出,她看到了很多网友自发为“存师道,传薪火”的石室中学点赞,更有无数石室学子为自己是石室人而骄傲自豪。文翁石室建校于两千多年前,千余年来,人才济济,可以说是“史上最强学校”,所以国家图书馆特意制作了这件珍贵的礼物,非常荣幸此次能与《国家宝藏》节目组和四川博物院一同将它赠予石室中学。这份礼物就是“宋拓蜀石经”的高仿复制本,这也是国家图书馆目前唯一一本对外赠予的珍贵的复制品。此次,让石经重归石室的活动,是希望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能在年青一代的石室人中薪火相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
新闻推荐
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黄勤:抓紧构建住房公积金自愿缴存新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公积金制度改革创新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国民住房消费金融保障和支持的重要制度,在上一轮福利分房向市场购房转变的住房保障制度改革...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