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专电(记者袁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板块。在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乡村振兴是住绵省政协委员谈及颇多的话题,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张锦明委员提交了提案《关于鼓励川籍在川工作县处级以上退休干部回原籍乡村任职工作的建议》,提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不少农村出现了“人口空心化”现象,基层干部人才匮乏,制约乡村振兴步伐,应探索鼓励退休干部回原籍乡村任职的办法,稳妥推进新乡贤返乡工作。
张锦明委员在提案中就四川省鼓励县处级以上退休干部回原籍乡村任职工作政策措施提出建议,建议明确选任程序,采取“个人自愿、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选任;根据个人意愿,允许返乡任职退休干部将个人户口迁移回原籍农村;户口迁移后,返乡任职退休干部可享有农村居民一切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具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继承,并保障返乡任职退休干部的福利待遇,激励返乡任职退休干部大胆干事创业、带头创先争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沈其霖委员在提案《关于创新乡村振兴融资模式的建议》中指出,乡村振兴发展建设项目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两种。非经营性项目(如学校、医院、福利院等)不能实行市场化运作,要依靠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经营性项目可以通过融资模式设计推向市场,解决乡村振兴战略资金缺口问题。为此,可选择采用“建设—移交”“建设—经营—移交”“建设—租赁—移交”“建设—拥有—经营”等契合农村发展实际的融资模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提升农业品质,是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支撑的前提。李京平委员提交了提案《关于在乡村振兴中注重提升农业品质的建议》,建议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稳步推进种养生态循环农业;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梯次推进的品牌培育机制;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农业+”战略,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乡村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阮期平委员建议,提高村落经济水平,增强传统村落物质基础;加强村落传统文化传承,丰富村民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村落基层治理能力,构建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好秩序;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提升村落发展决策的科学性。
■相关链接
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已收到提案775件
1月14日下午,记者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一次提案审查会议获悉,截至1月14日12时,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组共收到提案775件,其中经济建设方面的提案374件,占提交总数的48.26%。
据了解,目前提出提案的委员492人、1144人次。其中,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提案102件,省政协专门委员会提案10件,委员个人或联名提案663件。
经提案组初步分类统计,经济建设方面的提案374件,占提交总数的48.26%;政治建设方面73件,占9.42%;文化建设方面70件,占9.03%;社会建设方面203件,占26.19%;生态文明建设方面55件,占7.10%。
(袁婧陈婷)
新闻推荐
编造“中央背景” 打着“帮助有需要的群众解决问题”的旗号 山寨“部级单位”这样依托假网站行骗
两年时间里,一家名为“法治传媒网”的假网站背靠山寨组织“中央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大肆鼓吹自己的“中央背景”,并打着...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