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征集到的各种票据
■天府早报记者段祯
12月11日,成都博物馆特展《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将在一层特展厅正式与观众见面。展览历经90天的征集,汇聚了500张件来自社会各界的照片和200余件热心市民的老物件,讲述川人40年的记忆故事。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1月3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展品一 永久牌自行车
从小伙子骑到老头子,“老伙计”永久牌13型自行车陪伴了黎志均整整51年。捐赠当天,他花费1个半小时,从成都黄田坝骑着这辆心爱的自行车来到红星路,把这辆购置于1967年的自行车捐赠给展览。
“你看,车架、车把、前叉、车圈,都是锰钢制作,净重只有18公斤。”虽然已骑行51年,但在黎志均的细心打理下,这辆车依然整洁、精美。车龙头上,上海“永久”标志还十分醒目,说明书、购买发票都整整齐齐地留存着。黎志均回忆到,当年自己从成都航空工业学院毕业到了清江仪表厂(现为成都航空仪表公司)上班。家住新南门附近的他,每天在路上的时间都超过三小时。黎志均想尽办法才弄到一张十分紧俏的“车票”,花费200元买到了这辆永久PA13。1967年,当时他每月工资才38.29元,买下这辆车,花了他将近半年的工资。但在上世纪60年代,能拥有这样一辆自行车,是许多人羡慕的事情。
1968年,黎志均与妻子相识,喜结连理。当时,妻子的工作单位在人民南路,而他在黄田坝。为了能够每日与妻子相聚,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在成都市区和郊区往返。这一骑,就是10年,从碎石路、泥路到现在的柏油路,风雨无阻。后来,他用这辆车,载着孩子上幼儿园,退休后,还骑着它去钓鱼、买菜。“这是我们全家的交通工具。”
展品二 粮票布票油票
“凭票购物”曾是计划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粮票、布票、油票,甚至彩电、自行车都需要凭票购买,没有票寸步难行。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到1993年粮票谢幕,票证时代整整经历了38年,成为中国人生活难忘的记忆。
成都老人刘才庚今年69岁,收集门票30余年,共藏有3万余种门票。在他看来,小小门票的变化,也见证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比如这张文化公园的门票。”刘才庚说,改革开放前,成都文化公园和青羊宫两处是合在一起的,门票上印刷的八角亭,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告别“凭票购物”时代,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票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上世纪50年代小小薄薄的门票,到80年代门票渐渐兴起的黑白图案设计、90年代出现的彩色门票,到现在电子门票的普及,门票在使用的基础上,也成为集科技与观赏为一体的生活进步证明。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日前在重庆正式开工建设一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该生产线投资465亿元。据悉,该第6...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