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手绘的大学路一号院地图改造前,大学路一号院的公共空间被杂物塞满改造后将雨棚换成白色,地面画上网格,用白色管道规整电线
走进大学路一号院的大门,一眼就能看到墙上那幅鲜活的手绘地图,粉绿色清晰地标注出小区布局,周围点缀着线条勾勒的植物,左下角有一行小字,写着“邻里团结,爱幼敬老,栽树种花,注重环保”。
从盛夏时节到银杏纷飞,作为南虹村社区营造项目的一部分,这里的社区公共空间不仅承载了小区居民的生活态度,还有一群90后设计师的奇思妙想。
90后设计师:
居民是社区空间的主角
位于武侯区的大学路一号院以前被称作“宁村”,抗战期间由金陵大学修建的宿舍旧址曾经在此留下了历史的风韵。但现在,它成了一个“有点年纪”的老小区,住户多为高龄老人和外来租户。
在这个老院子里,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小公共空间就藏在大门附近的小区管理处背后,一整片暗蓝色的雨棚之下。
以前,它被当做一个小仓库,塞满杂乱无序的各式物品:被丢弃的家具、私人小卡车、硕大的水果篮、随风飞舞的衣物……两条摆在过道两旁的长凳,还是邻里摆龙门阵的胜地。
作为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樊敏一眼就看中了这里。“我们承接了武侯区南虹村的社区营造项目,设计社区公共空间。前期走访了各个社区,发现大学路一号院不仅有这样一个公共空间,这里的老年人也想要一个干净的休憩场地。”
确定好地点之后,樊敏找到一个开在锦绣街老社区里的设计工作室“一介”。在国外留学多年的两位设计师张唐、廖靖一直认为老小区很有意思。东京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的张唐坦言,虽然她一直致力于社区改造项目,但这次合作是在成都实际落地的第一个。从2018年7月5日开始,这支由6名90后设计师组成的“一介改造中队”正式进驻大学路一号院,拉开了改造的大幕。
最初一版设计图出来后,他们将空间打造图展示给居民看,引导每一个人构想自己心仪的蓝图。还在院落和楼道张贴征求意见的海报,并通过组织手工坊、茶话会、公益理发等活动,主动与住户们沟通交流。
考虑到在公共空间逗留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在logo上运用了对称圆润的字体,同时选择了鲜艳而不刺眼的色彩,使线条和色块相互搭配,营造温柔活力的氛围。也采纳了许多居民的意见,在空白区域加入植物作为点缀。
地面网格规整物品格局
老少协同居民一起参与
“整个改造的施工预算是2万元,但不涉及设计费用,主要还是公益性质。”廖靖表示。一介改造中队将绝大部分的预算用在了最实用的地方,原本巨大的蓝色雨棚被更换为使光线环境更为舒适的半透明白色,破旧的墙面和凹凸不平的地面,也一并重新补修铺整。
他们还将暴露在室外的电线等进行了梳理,使用大于普通电线管的白色管道装置,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强调电线的走向和有条理,让空间更加整洁美观。
公共空间里仍然存在大量家居物品,他们在地面上绘制了60厘米间隔的网格,在视觉上整体统一具有条理性,还可以引导使用者以网格为参照将物件摆放整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看似没有不对,也可以将就,但每个人都值得更好地生活,设计使每个人对生活更敏感,让我们更加认真地对待生活。”在走廊右侧的墙面上,悬挂的小彩灯下,这群年轻人认真地写下了一幅空间改造说明,吸引着过往人群驻足观看。
由于经费限制,地面网格和墙面地图都是由设计师手绘,许多细节也要亲自操刀。在这个过程中,小区居民帮了很多忙,“做墙绘、画网格的时候出来了特别多的小朋友,一个带一个。”
这群小朋友最先把油漆搞得滴滴答答,但在设计师的引导之下变得非常注意,甚至主动留下来,将油漆没有补齐的地方填满。在画好网格甚至还没来得及说明的时候,居民们已经自发地将家具摆放进了网格里,“偷偷”地把植物搬进了空间里。
最近,为了纪念这个难得的故事,“一介改造中队”将设计和空间改造的过程汇集成一本厚书《大学路一号——南虹村社区更新计划》,替大家记录下每一个真实细碎又珍贵的细节,放在社区里。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陈柳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甦)记者今天从成都市交管局获悉,为鼓励和保障群众集约化出行,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成都市大气...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