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光韶(作家)
小车从成都出发,沿川藏公路西行个把小时,但见往日横空出世、拥翠披青的周公山躲入了云端;气宇轩昂、绵延千里的总冈山迷茫于天际;而我们今天要去游赏的“茶中故旧”——蒙山呢?似乎也在赶热闹,变得灰灰蒙蒙,风起云涌,刚刚在观景台摆个茶桌安顿下来,瞬息之间,大雨如注,漫天遍野。枯枝黄叶乱纷飞,行囊被秋雨吻了,茶桌被迫三易其地。折腾了好一阵子,才云散天清。
于是,蒙山茶的故事,慢慢展开。
西汉宣帝甘露年间,邑人吴理真最早在山顶上种植七株茶树。传说他在青衣女神玉姑的帮助下,利用蒙泉浇植和烹煮的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于杯中香云蒙覆其上,久凝不散,世称仙茶。此事被朝廷知道了,下令作为贡茶,每年向皇帝进贡。
如今,两千年过去了,人们对玉姑仍恋恋不忘。在邻近茶馆的山坡上,玉姑塑像亭亭玉立,她那双眺望着茶树青青、层层叠叠、通向远方的眸子,流露着喜悦的神情,似乎在为她的种茶事业的兴盛、为蒙山的春天而振奋!
是的,仙茶早已从只贡君王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与文化结缘,进入寻常百姓家。茶的诗文浩如烟海,茶叶经济五洲火热。我国唐人陆羽所著《茶经》,被誉为“世界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作者被誉为“茶师”“茶神”。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杜甫诗也。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同诗也。
“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薅秧歌》以茶传情,《红楼梦》里有262处写到茶,妙玉、林黛玉、湘云,在中秋月下,栊翠庵中,笛韵悠扬里,展示红楼儿女的风华,高高兴兴地喝着茶,吟着诗直到天亮,有诗曰: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自从中唐时期,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崔宁的家里最先发明使用三件头茶具的盖碗茶以来,喝茶之风逐渐在我国家庭、社会兴起,茶馆应运而生。一个大茶馆犹如一个小社会,又像人生大舞台。人们会友联谊,消闲谈心,弈棋听戏,贸易交往,传递信息以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等活动,总喜欢在茶馆里喝着茶进行。
在四川,无论城市、乡场,茶馆林立,流传着“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四川”,而成都又有“冠天下”之说。喝着茶,听川戏,是一种享受。“汉水碧连天,愁锁雁门关,雁门关前望长安,望不断巫山十二,十二巫山……”这《昭君出塞》唱词,就是我从家乡茶馆听来的,《古城会》《别洞观景》等唱词,至今也还记得几句。
有年我出差到北京,夜坐“老舍茶馆”。坐在我对面的一位小姐,纤纤素手,举着茶盖,反复拨动漂浮着的茶叶,最后端到鼻端,让茶盖与茶水之间只虚一小小缝儿,又边啜几口,桃唇微抿,一种满足感溢漫红润的脸庞,仿佛尝到的不只是茶的芬芳,还有她生活的香甜。
此情此景,坐在我旁边的一位总编看在眼里,喟然叹曰:“品茶,也在品人生,品社会啦!”
约300平方米的大厅,宫灯高照,茶友如云,雕花的四壁满目名人字画。我们被安顿在大厅中央,围着几张乌漆亮堂的八仙桌,在软底木靠背上坐下。很快,一位身着花缎旗袍的小姐掺茶来了。她一手拎铜壶,一手带茶具,轻盈款步,笑意微微。茶具包括茶船、茶碗、茶盖三件,一色的白瓷。她先把茶船放在桌上,继将茶碗托于船中,随即让沸沸莹莹的开水飘虹般往碗里冲,冲满一碗盖一碗,连掺数碗,滴水未撒。
大家端详着,闲谈着,赞赏着。
人们在茶馆把自己的快乐,带给了他人以快乐,惹得满园皆乐。
出了老舍茶馆大门,心里很不平静。是蜀郡一位最早有名有姓的种茶人、始祖吴理真,在蒙山顶上种植七株茶树带来的“星星”,随后种茶、制茶、饮茶、咏茶、贩茶、茶馆等“之火”,燎原于五洲四海。蒙山其地“雨露常蒙”,故称蒙山。茶也叫蒙山茶,蜀郡成为蒙山茶最早种植的发源地。“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蜀中老少多能背诵。啊,蒙茶你好!
新闻推荐
昨日上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首届国内大熊猫科普教育借展管理交流会”在成都召开,国内40余家大熊猫科普教育合作单位...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