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剪纸、大熊猫等吸引了大会现场外国友人的目光
2018年12月4日,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成都召开。 图为外国嘉宾欣赏汉字风韵
4日上午,以“改革创新促发展,携手同心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据悉,孔子学院大会是全球孔子学院的盛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旨在总结经验,密切交流,加强合作。数百位中外大学校长云集,被誉为教育领域的“达沃斯”。从2014年开始,先后在厦门、上海、昆明、西安举行,旨在展示中国各地发展风貌,今年是大会首次来到四川成都。
据悉,今年大会共有来自14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代表近1500人出席,大会期间将举办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包括两个专题论坛、8个中外校长论坛和20个工作坊,以及孔子学院新技术应用展、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系列活动。
聚焦开幕式——
院校发言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院长 姆贝奇:
孔院是中国和世界心与心交流的平台
“内罗毕大学孔院是非洲的第一家孔院,如今在学院学习的学生是开办时的几十倍。”姆贝奇说,如今学校还创新开展了“汉语+职业技术”项目,培养既通汉语文化又懂技术的人才,满足“一带一路”的实际需求。
“我们学生艾瑞克是蒙内铁路首列列车的车长,他的20多个同伴,有的当上了司机,有的做了机修和乘务员。在肯尼亚,知道蒙内铁路的人都知道他们。可以说蒙内铁路很好地开通运行,有他们的功劳。”姆贝奇说,“汉语+职业技术”项目是内罗毕大学根据实际需求设立的,其培养的毕业生有的在内罗毕机场开了中文广播,有的到《中国日报》做了记者,还有的应聘到中资公司。
“孔院是中国和世界心与心交流的平台,是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合作的结晶。”姆贝奇说,非洲与中国命运相连,越来越成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成为真诚友好、精诚合作的伙伴。内罗毕大学孔院参与其中,由点到面地启发、影响和参与推动中肯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程,成为肯尼亚乃至非洲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 刘宏:
孔院是增进中外理解和友谊的“解码器”
在刘宏看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深知在一个全球化、大变局的时代,进行外语学习和增进国际理解的重要性。孔子学院通过语言教育和文化推广已经成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广阔平台。它不仅为世界青年提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机会,更成为增进中外理解和友谊的“解码器”、深化中外互利合作的“金钥匙”。新时代,孔子学院更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使命。
“作为孔子学院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我有缘结识那些怀揣‘中国梦’的各国青年。”刘宏回忆道,孔院学员哥伦比亚的马修和俄罗斯的鲁斯兰分别获得“汉语桥”美洲冠军和全球总冠军。“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热爱。我也相信,立志成为汉学家的他们必将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
“新时代,新起点,我们中方大学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思考如何顺时而谋,推动孔子学院向着特色化、本土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刘宏表示。
学员发言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学生 康可米:
我希望未来能担任中美文化交流使者
“我爸爸妈妈都是听障人士,所以需要用手语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体会到了语言的重要。”来自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身着红色旗袍站上讲台的康可米一点也不怯场,12岁的她用故事打动了在场许多人。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康可米说,从小父母鼓励她学习各种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英文手语等,“在孔院的帮助下,我也能开始学习中文和中文手语。我学习多种语言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孔院一直在帮助我,不光教我中文,还教我中文手语,让我有机会来到中国和像我父母一样的中国朋友交流。”康可米说,孔院老师们一直鼓励自己不怕困难,勇敢快乐地迎接每一天。“我看到许多人从孔院获得无私的帮助,其中不少和我的父母一样有着不同的困难。在这里,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努力。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在这个家庭里不断成长,认识新朋友,学到新知识。我希望未来能够担任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学生 丹尼斯:
希望世界上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
“我是来自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老’学生。”作为美国“孔子学院校友行”团队中在大会开幕式发言的学员代表之一,丹尼斯很激动,“‘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大家来到这里是为了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世界各地人民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相处、精诚合作。这也是我人生的理想。”
丹尼斯说,在梅森孔院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文学读书俱乐部”,他通过阅读文学名著体会中国文化。“孔院的老师非常专业、非常敬业。我们从阅读里获益良多,从老舍、巴金、沈从文到莫言、苏童、刘震云,在原汁原味的经典名著中,我们欣赏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仁厚坚韧的民族性格。”
作为一位工作了40多年的外交官,在丹尼斯看来,孔院是将中国与世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促进了语言相通、民心相通,这是孔院对全人类的贡献。“‘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孔院是机遇、是动力、是财富、是桥梁,我希望世界上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通过当地的孔院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共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友城高校专访——
重要的是心与心的沟通
孔子学院总部理事、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凯斯·博内特爵士/教授: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中国以长城闻名于世,有时还可以从太空看见其雄姿。在人类交往中,除钢铁或石头所建桥梁之外,更重要的是心与心的沟通与联系。”凯斯·博内特说,从各大洲齐聚成都的大家,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
“成都是我大学所在地谢菲尔德市的友好城市,如中国其他城市一样,这座城市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成都的孩子们现在拥有了他们祖辈无法想象的繁荣和机遇。在成都,曾在钢铁厂工作的工人们如今生产的是汽车、飞机和火车,出产的电动汽车远销世界各地。” 凯斯·博内特说,改变了的不仅仅是中国,我的出生地威尔士朗达谷也在发生变化。过去10年里,孔子学院通过教授汉语言文化课程增进理解。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目前有近200个班级,先后有1.4万名市民在这里学习汉语。
凯斯·博内特认为,中国梦与英国梦、美国梦或非洲梦并无不同。“我们都希望给自己的儿孙们最好的未来,并为他们构建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孔子学院能协助搭建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桥梁,使我们共同的梦想成为可能。”
大会为何来蓉——
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与孔子学院是一致的
大会为何落地四川成都?今年大会又有哪些亮点?孔子学院总部党委书记、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接受了记者专访。
“首先是成都的文化特殊性。”马箭飞谈道,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这里的文化慕名已久,在这主办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大家喜欢这里。
“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体现了成都是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深度交往的纽带。这个唯一一座2300多年未更名,未改城址的城市,其精神气质和孔子学院是一致的,会议在这里召开对孔子学院来说也是意义不同。”马箭飞说。
“这个城市人民的性格也是我们选择成都的原因。”马箭飞说,成都的教育基础很好,四川7所高校承办了12所孔子学院,遍及五大洲多个国家。同时,成都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开展的时间久,国际化程度高,在这里召开很适合,也有意义。
谈及今年大会的亮点,马箭飞用几个“更加”进行了概括。“第一是更加务实,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首次在大会设置了工作坊,征集各国孔院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梳理出21个主题。第二个则是更加创新,从会议主题上,今年举办了汉语+职业技能方面的交流等,同时邀请到了众多支持和参与孔院的企业机构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启动孔子学院合作伙伴计划。第三个是更加包容,150多个国家的孔院相关中外专家学者等聚集,在这同一平台上,多元文化、多种思想、共同研究,讨论孔院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彰显出孔子学院的包容性、国际性。”
马箭飞说,不仅大会呈现了新的发展景象,今年整个孔子学院也有了新的发展。截至目前共有154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5665个下设教学点。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7万人,各类面授学员187万人。同时,今年还新增9国首次建立孔子学院,其中1国开设了2所学院,开幕式上这10所孔院接受了授牌。
现场点击——
让世界忆四川 非遗文化展“吸睛”无数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蜀锦织造技艺;在四川地区流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蜀派古琴”;来自有文字记载的世界最早进行人工植茶的蒙顶山的传统茶叶制作技艺;最早可上溯至商、周时代的成都漆器工艺;中国民间年画的一大支流绵竹木版年画;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道明竹编……在大会开幕式会场外,一场“智、仁、勇、承、匠、心——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吸引不少外国友人的目光。
依托孔子学院大会契机,四川省通过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现四川人民千年智慧结晶和精神象征,同时通过非遗文化感受四川人民对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的思想表达。静态与动态结合的多元展示方式,将四川古老的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彰显四川各族人民灿烂历史,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实现四川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国际化发展。
“这是什么乐器,它有多少年历史了?”……活动现场,外国嘉宾频频提问。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古琴教师李妮莱曾多次跟随政府的文化交流团去海外展示“蜀派古琴”的魅力。在展览现场,不少外国嘉宾都被她弹奏出的悠扬古琴声给吸引过来。“我在成都也曾教过几位外国学生,他们都是被古琴的独特魅力吸引而来。”
据了解,“蜀派古琴”在四川地区流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经历代琴人不断丰富完善,延绵相传,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尤其在演奏、理论、斫琴方面为中国琴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至今,仍有以曾成伟、何明威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制琴名家,其制琴技艺已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受到海内外诸多琴家的青睐。
交流与发展——
孔子学院成为四川省教育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
随着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深入发展,汉语教师志愿者与孔子学院如今已成为四川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成为四川省教育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
据了解,在孔子学院建设方面,目前四川省高校和中小学在海外建有孔子学院12所,孔子课堂9个。2017年四川省汉语推广类项目(含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包括教师、学生)共计派出3160人,其中高校有2791人,中小学有369人。2017年度教育厅累计推荐汉语教师、志愿者479人,其中2017年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359人,春季国家公派出国教师项目41人,秋季公派出国教师项目63人,美国关键语言教师项目16人。
不仅如此,四川省还开展了“中国语言文化交流志愿者”项目。这是由成都大学率先于2010年9月发起的成都大学学生赴泰国清迈府中等学校教授中文实习项目。截至2018年10月,项目累计派出近1000名川内国际汉语专业学生赴泰国进行汉语教育教学工作。目前,该项目拟由教育厅牵头,与泰国北方诸省教育行政部门签署协议,进一步扩大项目范围,为四川高校国际汉语专业学生泰国实习提供平台和政策保障,费用由学校和泰方共同承担。
“成都大学孔子学院是四川省第二所在海外建立的孔子学院,学院发展很快,在美国有4个孔子课堂,每年有接近2000名学生,同时也带动了美国高校的学生和美国中小学的学生到中国来,到成都大学来交流,每年有超过100名学生到成都来了解天府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还跟成都大学的学生、老师进行交流。”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谈道。同时学校也在不断促进成都与国际的交流发展,我们不仅积极搭建平台,把成都的中小学老师们带到美国学习经验,今年9月底,还首次带领成都市20多个幼儿园园长和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院长、教授到美国,举办了第五届学前教育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幼儿园园长、高校的教育专家进行了交流。本报记者 赵子君 摄影 吕甲
新闻推荐
本报讯(成华司记者陈博)昨(4)日,成华区司法局、市律协成华分会组织30余名党员律师,在建设路新阳光生活广场和荆泰二路东林...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