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士史话
张建 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连载02
再说“TAXI”。感谢人们概括和提炼出这个伟大的名字,虽然这个名字的诞生远远落后于“的士”这个出租运输方式的诞生。
“TAXI”是“的士”的英语表达形式,它的出处也有渊源。19世纪晚期,有人发明了可自动测量车辆实际行驶距离的计程器(taximeter),并在1906年将这种计程器应用于出租汽车上,使之能精确地计算出乘坐人搭乘过程应支付的金额。正是由于计程器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提高了运行速度,而且较之以前的议价、提前约定价格而更加精确、先进,极大地方便了司、乘双方。出租汽车很快就被人们称作taxicab,简称TAXI,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计价器的诞生成了出租汽车市场的催化剂,使出租汽车业一改过去的冷清而为普通大众所接受,逐渐繁荣昌盛。现在港澳地区的出租汽车还统称为计程车,延用的还是计程器的本义。
那么,是不是计程器诞生后,就诞生了的士呢?回答是否定的!“的士”这个名词是在这种服务方式运行的过程中诞生的。其实,计程车中国古代早有,是针对道路的测距之用,并非新玩意。早在汉末魏晋时期就出现过“计程车”,当时叫“记里鼓车”。记里就是“计量路的里程”。鼓车分上下两层,下层设一鼓,上层设一钟。车上有个小木人,头戴峨冠,身穿锦袍,享坐车上,车走10里,小木人击鼓一次,当击鼓十次,就击钟一次。
在宋代有个叫卢道隆的人,他也制造过有两个轮子的记里鼓车,有6个齿轮系统组成。车轮转动时,齿轮系统就随之运动,车轮向前转动100圈即前进600米,为当时的一里路,这时车上中平轮刚好转一周。轮上有一凸轮作拨子,拨动车上木人手臂,使木人击鼓一次。车上还有上平轮,中平轮转10周,上平轮转1周,上平轮转1周则拨动木人,击钟1次,测路人知晓已行路10里。此时的计程车只是用于道路计程,不能称为“的士”。1906年,“计程器”在出租交通运输服务过程中的应用,只是使的士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从过去的议价、提前约价进化到精确计价,是“的士”进化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的士”的诞生日。
第二章 蓉城的士祖先们
正因为“的士”这个名字的取出远远晚于城镇的这种出租交通服务方式的诞生,所以本文才再次叙说这种出租交通服务方式的最早劳动工具,就是我们的营运轿子、鸡公车、客运马车,还有魂牵梦绕我们的黄包车。它们在成都的晚清和民国时期,就是我们老成都“的士”的主力军。后来还发现,还有城镇渡船、鲜为人知的自行车。当然,它们之间相互矛盾又和谐着,但矛盾着是主线,不然社会能不断进步吗?
第一节 悠悠然然轿子来
当时活跃于成都街头拉客的轿子,即营运轿,是从官轿和私家轿中逐步分离出来的,在成都的晚清时期,它就是唯一成了大气候的出租交通工具了。在今天,我们再给它加上个时尚名,叫“肩上的士”吧,简称“轿的”。
轿子作为代步工具,出现于汉代,但在“轿的”出现之前,仅限于官宦和富人家使用。在皇家使用时更是气派宏大,清乾隆帝更喜欢在宽敞的轿内挂满各式赏瓶,供途中欣赏,以解疲倦。在今天的影视文艺作品中都可大量窥见官轿影像。“轿子”一词,最早出现于五代后周,到了宋代则开始称肩舆之类为轿子,反过来讲,轿子就是肩舆,而“舆”就是车中载人载物的部分。直至明清,整个社会就已普遍称肩舆之类为轿子了。这时的轿子,当然也严格区分着官轿与民轿,而民轿同样因坐轿人身份的不同而呈现了多样化。
在成都的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于商业、手工业的日渐发达,人口增加、城区增大,出门办事、经商或走亲访友,客观上就有了代步工具求租的需求了。于是,民营客轿就萌芽了,也逐步产生了专门从事轿子营运的行业,这个行业就称“肩舆业”。所以,我们今天又叫它“肩上的士”,倒也亲切。再有,当时成都还没有一条马路,全城皆为石板路,所谓大街宽不过十米,小街窄巷二三米而已,客观上更便于轿子风行。到了清光绪年间,成都、华阳两县就已有轿铺300余家了。为了便于管理,官方还在宣统年间成立了四川轿商帮普益分会,专门管辖成都府县的轿帮。
成都当时营运轿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叫“鸭篷轿”,另一种叫“街轿”。“鸭篷轿”简单粗朴,以竹竿为主要制作材料,上遮布篷,形似鸭篷子,所以形象地称之为“鸭篷轿”。它们多停放于城外轿铺,主要为出城下乡的人口提供出行租用服务。“街轿”又称“过街轿子”,主要用于成都县内城街交通。它们常分散于城内各街口和四大城门的轿铺,并租赁给轿夫从事招客营运,轿铺从中抽取一定额度的赁金。“街轿”再分两种,二人抬叫“二姑噜”,三人抬叫“三丁拐”。在城内招客,租价多以去向街道远近为准。此轿为竹木结构、瓦式轿顶,轿箱两侧各开耳窗,轿前口挂有麻布门帘。坐街轿能遮阳避雨,悠悠赶路,而女客乘者又可免“抛头露面”,极合封建习俗。这种街轿多为城内升平街、童子街、暑袜街、康庄街等处制轿铺制造而成,工艺也不复杂。
时值宣统二年(1910年),由于“肩舆业”生意较好,一种新式藤轿开始在成都街头面世。此藤轿以竹木为骨架,精制藤条编织坐椅,轿厢三方开窗,窗面宽敞,无门帘,卧式坐椅,靠背适度、坐垫柔软,乘座感舒适又清爽。这时,用眼睛看藤轿,颇感设计新颖又全新;用身子乘坐藤轿,顿感舒适又视线开阔;用心去体会藤轿,带来的有解除了束缚的轻松和开放。藤轿的代步功能呢,一点都没变,变了的仅仅是乘轿的感受,这时的“轿的”真是一下子抬出了一句话,“轿子也改良,乘轿心宽敞”。一个围栏了很久很久的轿厢,在成都就这么拆开了。
新式藤轿迎合了维新改良的世风,很快受到成都社会各界欢迎。当时成都县官府也扶持此业,所以发展迅速,时至民国二年(1913年),成都已有十三家藤舆公社或藤舆公司,较大的有辐济、怀安、一等、协利、广益等公司和公社,已领有特别轿证200余张。到民国9年,成都街轿已达到了3320乘。(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说起成都的轿行,就不得不说一下“麻乡约”了。
新闻推荐
两股冷空气冷冻全国大部,成都本周被阴雨笼罩 真的要降温了 过冬衣服可以翻出来了
■天府早报记者朱佳慧关注天气信息的小伙伴可能已经发现,昨日手机上的自带的天气预软件显示,本周成都的气温,将以“...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