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64岁的肺气肿患者申先生(化名)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了双肺移植手术。经过了4个多小时的手术后,一对健康的肺被移植到他体内,为他重燃生命的希望。
据天府早报记者了解,11月1日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启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2.0版)的通知》正式实施的第一天。也就是说从这天起,心肺器官将全部纳入网络分配,而申先生也成为了全国首例网络调配器官(肺)的受体。
这次移植手术的供者来自青岛,医护人员早上7:30就在青岛获取器官,9:30分上飞机,通过器官转运绿色通道,12:30就抵达了四川省人民医院。移植手术很快开始进行,直到下午4:03,一对健康的肺被成功移植进患者的身体。中国肺移植联盟盟主、有中国肺移植第一人之称的陈静瑜教授专程来到成都,全程指导手术。。
这台手术也是中国肺移植联盟成立后,实施网络器官供肺分配的第一例手术。10月31日晚,在系统匹配成功后,省医院团队因为飞机航班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青岛。最终通过中国肺移植联盟协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前往青岛取供体,并及时带到了成都,确保了手术顺利进行。
系统究竟是如何实施器官分配的呢?事实上,该系统面向全国所有具备肝、肾、心、肺移植资质的医院,所有器官捐献者及其捐献器官的数据、器官移植等待者名单信息都会录入其中。供体器官信息录入系统后,会马上触发5个申请了器官移植的患者信息,同时综合地域、年龄、血型、病情轻重缓急等进行排序,选择优先配对,如果这5个患者都不适合这个供体,那么30分钟后会再次触发五个,以此类推,直到找到最适合的受体。
天府早报记者赵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侯初初)昨日,成都统一战线“同心智库”启动座谈会召开。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凯出席会议并讲话。吴凯代表市委...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