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刘福春:造一座新诗的百年库房

来源:成都日报 2018-10-22 02:14   https://www.yybnet.net/

刘福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新诗旧集影印丛编

《诗刊》大字本

第一部《新诗集》由中华书局1920年一月出版

成都诗人叶伯和(1885-1945)诗集

珍稀诗歌版本

本报记者 蒋蓝 文图

提要

日前,第二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热闹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诗人、诗评家参加了此次盛会。

成都诗歌历史绵延一千多年,无数诗人或在此出生,或从远方来此驻足,对其优美的风景人文流连忘返,留下了海量的诗作。

拥有中国新诗史料最为丰富的“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落户四川大学,把诗歌版本、诗歌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将更进一步彰显成都作为诗歌之城的魅力。

嘉宾

刘福春,著名诗人、诗歌版本学家、收藏家。1956年5月生于吉林,198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等。著有诗集《雨的回忆》;编著有《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新诗卷》《新诗纪事》《中国新诗编年史》《白洋淀诗歌群落研究资料》等;编有《中国现代诗论》《西方现代诗论》《新诗名家手稿》《冯至全集(诗歌卷)》《牛汉诗文集》等。

手记

2018年10月10日

在中国诗歌领域,成都是名副其实的诗歌之都。在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进程中,诗歌作为天府文化最亮丽的一张名片,已经蜚声海内外。10月10日,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挂牌成立。该研究院由成都市文联与四川大学共同创办,由文新学院院长、诗歌批评家、博导李怡以及成都市文联主席、诗人梁平担任首任院长。值得一提的是,在揭幕仪式上,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还宣布设立“金沙诗歌奖”,为提高成都文创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功能,注入了新力量。梁平认为:“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是高校、地方共建的一次探索,势必助推成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步伐。”

这一天,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学者刘福春成了明星。“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正式落户川大,其收藏的与新诗有关的诗集、诗报、诗刊、诗传单、手稿、书信、照片、调查表等等,足有12吨,达数百万件。这不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中国新诗文献馆,放眼世界也是第一。

为何将文献馆落户成都?刘福春表示,一是因为四川大学软硬条件兼备,二是因为成都整个城市有着浓郁的诗歌氛围。“成都绵延一千多年的诗歌历史自不必提,即使在当代诗坛,成都的诗人队伍也是庞大而活跃的。有很多成都诗人是我没见过的,但我们的书信往来十分频繁。随着我们诗歌理论研究的推进,相信会进一步促进成都诗歌的创新写作。”

其实,我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刘福春有了书信联系。

在当天的会议上,86岁的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以老朋友的身份如此评价刘福春:“我一直给福春提供各地汇寄过来的资料,他开始照单全收,后来就开始挑三拣四啦!长期的博闻强记,养成了他在史实辨识和征引方面的‘洁癖’。在新诗史料的辨析运用方面,只要在他的识见之内,他都容不得半点差错和误判。”诗歌评论家沈奇曾说:“整个中国的新诗状况,也就是刘福春最了解,别人都是摸着鼻子说鼻子,逮着尾巴说尾巴,他可是牵了一头囫囵象养在家里的。”

刘福春带我来到总面积160平方米的中国新诗文献馆,我看见还有很多包装纸箱没来得及打开,但资料已经装满了百个书柜。他环顾着资料室说:“我从青岛运过来9.4吨,再从北京发过来100多箱,目前家里还有一部分最珍贵的初版本、手稿。估计进入四川大学中国新诗文献馆的资料在12吨左右。”

他取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书刊总目》,随手一翻,就把刊录有我的条目翻检出来:“《中国新诗书刊总目》收录1920年1月至2006年1月出版的汉语新诗集、诗论集一万七千八百余种,除了国内,也尽量收录国外出版的汉语新诗出版物,收录范围包括出版社出版的和作者自印的新诗集、诗论集以及散文诗集、儿童诗集、诗剧、诗及诗论与其他文体的合集等。2020年是中国新诗百年诞辰,我计划出版一部增订版,估计篇幅还要增加两倍。”

对话

收藏与新诗有关的“纸”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的诗歌资料收藏可谓“富可敌国”。

刘福春(以下简称刘):1980年我大学毕业分到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那时所里有一个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其中一个题目是“中国现代新诗集总书目”,分配给了喜爱诗歌的我。我到处跑,查资料,去了全国50家图书馆,平生第一次对新诗进行普查。到80年代中期完成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的书目只收录到了1949年,我觉得1949年后的史料还需要填补空白,便开始有意收藏1949年以后的诗集。

记:你随后给藏书家唐弢做助手,与藏书的缘分越来越深。

刘:对啊,唐弢是学问大家,对我影响很深。我那时没钱,也没房子。但那时的诗集便宜,旧书店两三毛钱一本,藏书生涯由此开始。每个周末,我都去潘家园寻书。到了90年代,诗人、评论家以及《诗刊》的朋友都知道了我这个爱好,随时把收到和新出版的诗集送我。邵燕祥、牛汉、绿原等还送过我很多签名诗集。记得一次从邵燕祥家搜罗到一大堆书,用自行车驮着太沉,不得不推着车回家。

记:1980年代以前,图书正式出版,可以购买到。90年代后至今,大量的诗集是诗人自费出版,书店、图书馆也没有,只能靠朋友赠送。

刘:我在那时在做一个诗人调查,制作了《新诗作者情况调查表》,从油印到胶印,发给全球几千位汉语诗人,考虑到对诗人的尊重,我总是手写一封信附在调查表之前。一天最多要寄出60封,后来陆续收到四五千封回信……我发现,如今调查表回收率越来越低,老一代诗人会很认真地填写,现在的诗人都不大回信。原先寄出去的调查表,寄出10份至少会回收8份,现在能回收四五份就不错了。即便是那些寄回来的调查表,大多用的是打印件,我喜欢手写的,那更有温度。

这些书信一方面丰富了我的调查,另一方面就是与各地诗人建立起联系,他们一旦有作品出版,就会寄给我。我就由收藏诗刊、诗集,发展到凡与新诗有关的“纸”,均在收藏之列。

记:所以在中国诗歌界形成了一个说法,诗人出版诗集,如果不寄给你,似乎在诗坛就不存在。寄给你,相当于寄给新诗的库房,相当于被收录在册、存档……

刘:过奖了。我收集了大量20世纪80年代民间自印的诗刊,这些资料并非正规出版物,在诗歌史上影响很大。作为私人收藏者,我不可能超过图书馆,但这些是图书馆找不到的,是我收藏中最有价值的史料。

我还收藏了很多诗集、诗刊的复印本,主要是1949年前的,约有1000种,我很看重它们,每当我得到一种复印本,都会仔仔细细地折页、压平、装订,再封上封面。

记:诗人的手稿也是你收集的重点。

刘:除了诗集,我与诗人有大量通信,诗人的手稿是最珍贵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前两年,谢冕老师找到了他那篇《在新的崛起面前》手稿,送给了我。《在新的崛起面前》发表于1980年5月7日的《光明日报》,曾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线装书局1997年影印出版了我主编的一套两卷本的《新诗名家手稿》,共选入“五四”至今有影响的诗人手稿近百家。手稿不仅是当代文学发展的见证,研究者还能通过手稿中的字句甚至涂改,感受时代气息,揣摩作者的创作思路。

寻找书中让人心跳的往事

记:收藏完全是为了研究工作的需要,你搜集新诗文献资料,也挖掘出了不少过去鲜为人知的诗歌作品,其中一些甚至已成孤本、绝响。

刘:20世纪80年代,我结识了成都老诗人张篷舟,他是薛涛研究名家。他将自己1923年出版的诗集《波澜》交予我复印保存。当年复印设备非常简陋,复印本字迹几乎都看不清楚。然而,我再也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这部诗集,以至于后来影印再版,也只能采用这个有缺憾的复印本。这本书,我编入了《民国文学珍稀文献集成·新诗旧集影印丛编》第1辑。

在我的海量藏品中,还有些常人和研究者很少注意的内容,例如“讣告”,装满了一整个文件夹,其中不乏艾青、冯至、卞之琳等名家。

记:我还见到你收藏的为毛主席特制的《诗刊》大字本。

刘:青灰色的线装本《诗刊》,开本大小是公开发行版本的两倍有余,这是1976年1月《诗刊》复刊时,专为毛主席印制的60套大字本之一。90年代中国书店处理很多旧书刊,诗集2元钱一本,等于白捡。老版的《诗刊》5毛钱一本,老版《星星诗刊》才1元。

记:你收藏的“七七事变”诗歌传单是怎么得到的?

刘:90年代的一天,我去北京一家旧书店闲逛,看到一册1937年在广州出版的诗刊《诗场》,发现里面夹着一份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七七事变”的号外,刊登的是诗歌!我的心在狂跳,问老板多少钱?老板说,700元。我身上的钱不够,立即回家取钱。等我赶回来,老板翻脸了:“你一走,我就发现了杂志里的这份‘号外’,我问了行家,别人说了,单是这份‘号外’,上千元也不止。”我一再强调要说话算数,老板沉默了半天,叹了口气:“看你是爱家,原价拿走吧。”

我回家仔细一读,“号外”上不仅有当时诗人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呼声,还附有一幅黑白木刻《卢沟桥》,这也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中国现代版画的早期证物。“号外”7月25日出刊,离“七七事变”只有十几天时间,把诗写出来,又要印出来,这要多快的速度!

我还珍藏了一册1933年刘半农编辑出版的《初期白话诗稿》,其中影印了李大钊、沈尹默、周作人、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白话新诗手稿26篇,这些作者均为新诗初期的先行者,作品也是新诗实践最早的成果。《初期白话诗稿》是新诗刚刚诞生的写真,是初期新诗最珍贵的文献,也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诗歌重镇成都 任重道远

记:你的新诗资料库,解决了不少文学研究的问题。

刘:台湾文学大家钟鼎文当初用笔名“番草”写诗,1993年曾来参加艾青诗歌研讨会。他对我说,1949年前他发表的诗歌都找不到了。我给老先生抄来了诗歌目录,他非常震惊。我对他说:我翻过大量期刊,您的每首诗都做过卡片。从这些目录中,钟鼎文找到了旧作《向日葵》。原来这首诗是钟鼎文年轻时写给夫人的情诗,可惜后来散佚了。那一刻,钟鼎文激动地给远在美国的夫人打电话:“我终于找到证据了!”

2014年开始,我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合作主编了《民国文学珍稀文献集成》,目前已出版了两辑共85卷,其中一些文献就来自我的收藏,比如《志摩的诗》,便是我所藏1925年徐志摩自费排印的线装本。读者熟悉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原版其实是《沙扬娜拉十八首》,再版时删去了前17首。这一版本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更为完整的一个徐志摩,还有助于学者通过对比版本差异,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记:现在像你这样做资料研究的多吗?

刘:真不多。因为需要做出一点牺牲,所以我不主张我的硕士生做文献,因为占用的时间太多。这条路走起来很难,我之所以能走下来,完全是按照自己兴趣来的。他们说我大公无私,我说我是“非常自私”。我一看到那些我没有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

我们常常说书比人长寿。我要呼吁,对现在文献的抢救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比如我在20世纪80年代能读到的刊物,现在很多都不能读了。传统的古书多用宣纸,纸张好,寿命比较长,能够重新装裱,但现代文献很多是新闻纸,包括抗战时期用的土纸,里面的酸比较多,最多就100年阅读时间。今天这些文献已到了一个阅读的极限,很多东西都不能再翻了。

记:成都这才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诗歌周,你的资料与研究必将为成都带来一个新的诗歌景观。

刘:成都是诗歌之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想,作为诗歌之都,一在于拥有灿烂的诗歌历史,二在于拥有蓬勃生机的创作队伍,三应该加强诗歌研究、文献梳理考据与诗学批评。如果这三者能够相得益彰,作为汉诗重镇的成都,一定会重塑汉语诗歌的版图。

10月10日,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挂牌成立。这一天,“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正式落户川大,其收藏的与新诗有关的诗集、诗报、诗刊、诗传单、手稿、书信、照片、调查表等,足有12吨,数百万件。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刘福春制作了《新诗作者情况调查表》,从油印到胶印,发给全球几千位汉语诗人,考虑到对诗人的尊重,他总是手写一封信附在调查表之前。一天最多要寄出60封,后来陆续收到四五千封回信,如今,调查表回收率越来越低了。老一代诗人会认真填写,但现在的诗人都不大回信,而且即使回信,大多也是用打印件。

人们常说“书比人长寿”,但刘福春认为,现在文献的抢救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能读到的刊物,现在很多都不能读了。传统的古书古画,如用宣纸的话,寿命比较长,能够重新装裱,但现代文献很多是新闻纸,包括抗战时期用的土纸,里面的酸比较多,最多就100年阅读时间,今天这些文献已到了一个阅读的极限,很多东西都不能再翻了。

新闻推荐

成都童声合唱团复试顺利结束

10月21日,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市教育局、四川音乐学院等相关单位共同发起的成都童声合唱团复试在四川音乐学院本部...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刘福春:造一座新诗的百年库房)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