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伍罗文博 实习生 谷芳
“慎于术前、精于术中、严于术后”“尚德敬业、仁爱济世”“爱护病人、爱岗敬业”……8月22日,记者在市中心医院嘉陵院区骨科医生陆炳权的办公室看到,室内墙壁最显眼的就是医训。“医训就像是一面镜子,用来正身正行。”陆炳权说。
在日常工作中,陆炳权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对医生而言,病人的呼喊声就是命令。”自1969年从医以来,陆炳权热心为患者服务,坚持学习最新医学知识,凭借高超的医术,先后获得4个省级医学奖项、7个市级医学奖项。
工作时间“白加黑” 为患者坚守工作岗位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8时过,已下班回家的陆炳权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原来,一个病人因伤口出血严重,需马上手术,单位要他立即赶回医院。陆炳权接过电话后,当即离开家打车出发,赶往医院。
赶到医院后,陆炳权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边准备手术,一边分析病人病情,在制定手术方案后立刻开始手术。做完手术时,已是凌晨0时过,虽然时间很晚了,但陆炳权没有回家,而是留在医院随时关注患者的术后情况。“医生的工作时间不分白天黑夜。”陆炳权说,对他来说,病人的呼唤声就是命令。
即便是周末和节假日,陆炳权依然坚守岗位,随时等待病人的“命令”。“陆医生,我孩子摔了一跤,一直哭,该怎么办啊?”今年春节期间,一通电话让享受家人团聚喜悦的陆炳权又赶回了医院。
“当晚11时,我接到电话,有个孩子下楼不慎摔着了,哭个不停,希望我能帮忙看一下。”陆炳权说,他在电话中详细了解了情况,在赶往医院途中安排治疗方案。
最终,在陆炳权的帮助下,因摔跤导致肱桡关节脱位的孩子,经过几分钟治疗,就关节复位。
刻苦研读学习 不断补充更新医学知识
“我要坚守在医疗岗位第一线,为患者服务到双腿走不动的那一天。”今年已66岁的陆炳权告诉记者,他在1969年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医学知识,后来顺利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每一名乡村医生都是乡亲身边的‘120’。”陆炳权说,成为乡村医生后,无论寒来暑往、白天黑夜,只要乡亲们有需要,他就会第一时间背上药箱出诊。
谁需要定期检查,谁需要吃什么药、什么时间用药……行医时,陆炳权把乡亲们的健康状况牢牢记在心上。工作之外,陆炳权的爱好就是看书,他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陆炳权购买了全套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医药教材,刻苦研读学习,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医疗知识。
“来区上医院工作后,这一习惯一直在坚持。近两年来,仅购买医药书籍的费用,就有3000多元。我还在网上关注医疗动态,只要一有新书出版,就会买。”陆炳权说。
用心工作 尽职尽责服务患者
在日常工作中,陆炳权除了不停穿梭在各个病房,查看患者健康状况外,在办公室休息时,也还会有患者拿着化验单请他讲解,他从不拒绝。
陆炳权说,他和病人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空闲之余,他会和患者拉拉家常,他对每个病人的病情都了如指掌。“医疗是大事,不能仅仅当作工作来完成,要用心。”陆炳权说。
每次下班前,陆炳权还会到各个病房“溜达一圈”,查看病人健康状况,询问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用药情况,记录好病人病例,叮嘱病人需要注意的饮食、吃药次数和用药数量。“作为一名医生,保护群众的健康就是最大的责任,病人能康复出院,就是我们做医生的最大幸福。”陆炳权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一可)2018中国足球协会会员协会冠军联赛(南三区)今天将在成都足协温江基地开幕,作为南三区乃至中冠联赛备受关注...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